从巴黎恐袭和俄土之争看大国博弈的新特点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乔良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2-02 11:48

欧盟与美国的价值同盟或将动摇

除了中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国都直接陷入了中东主导权之争,这将使大国博弈空前激烈。当利益的争夺无法解脱时,欧洲与美国的价值同盟必然瓦解。在此之前,欧元的出现直接挑战了美元霸权,欧洲和美国的利益同盟已经先行破裂。

此次巴黎恐袭事件中发现有恐怖分子混进难民中流入欧洲,表明恐怖主义已呈现出跨国性。而正是欧洲多国加盟的申根协定,为跨国恐怖主义提供了便利。所以,这会让欧洲人反省没有边界的后果,继而限制申根协定的适用性。申根协定背后的理念是“自由”——自由地迁徙,自由地工作,同时也能满足欧洲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经济现状,因为中东北非难民涌入正可以填补这一巨大空缺。

如今,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两者之间,欧盟必然会牺牲利益来保证安全。因此,我们将会看到,欧盟今后会在亚洲和拉美寻找廉价劳动力,并且更倾向于亚洲人。这样,“自由迁徙”就变成了事实上的种族主义选择。

2015年12月2日,被土耳其击落的俄罗斯战机飞行员奥列格·佩什科夫的葬礼在其家乡利佩茨克举行。

此外,如前所述,极端恐怖主义分子扬言要“用子宫征服世界”,以人口增加带来的选票优势“占领欧洲”。因此,欧洲人也必然要反思其实施了上百年的票选民主制度,这也会促使他们限制票选民主制本身。

上述两点,无疑会导致欧洲与美国价值同盟机制的逐渐破裂,世界格局必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

当欧洲开始在其民主之路上退缩之际,美国也会因为只顾维护其自身利益而与其“民主灯塔”的形象渐行渐远,这种为了短期利益不惜放弃初衷的做法,无疑会加速其霸权地位的提前终结。

布热津斯基曾对美国的国家大战略贡献了一条原则:“宁可面对伊斯兰世界的破碎化和恐怖主义,也好于面对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挑战性国家。”这条原则已成为美国人处理全球事务的基本准则。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支持亚非拉国家独立时,美国人也一直暗中支持,让这些国家从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打的就是“人权和民主”的名义。但美国与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目标完全不同。美国希望殖民统治在这些国家结束,是要让这些国家破碎化。这样有利于美元的全球化,也有利于美国对这些国家资源的控制。

美国允许这些资源“有序”地转移到“制造业国家”,加工成实物产品,再大量廉价地回流美国,供美国人享用。而要想操控这些国家,就需要将其边缘化、破碎化。因此,美国在它所干涉过的国家和地区,留下的几乎全是无序和混乱——从政权之乱,到难民之乱。只是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让其他国家处于无序状态,其结果必然使美国最终失去对世界局势的控制。(作者乔良为国防大学教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