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对外敌说的四次“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金一南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6-07 11:11

大清王朝的四次说“不”

■ 金一南

一部中国近代史,人人皆知这八个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于是有人认为,那是旧中国统治者昏庸腐朽、奴才透顶,不敢说“不”。果真如此么?

我面前有四份宣战诏书:

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

1860年9月12日(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咸丰皇帝对英法宣战。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

1900年6月21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对诸国宣战。

最后这次宣战的“诸国”,包括英、俄、德、法、美、奥、意、日、荷、比、西十一国。如果以简单的敢不敢说“不”来诠释历史,该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先看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声说“不”的道光。

道光皇帝接手的大清江山,已经是一个朝风腐败的烂摊子。

史籍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朝风日坏。当时财政开支有一重要项目,即治河。但每年治河之费,真正用于工程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皆被挥霍。官吏饮食衣服,车马玩好,无不斗奇逞巧,一次宴请常常三昼夜而不能毕。自元旦至除夕,各厅道衙门机关无日不演剧。“新近翰林携朝臣一纸拜见河督,万金即有;举人拔贡携京员一纸拜见道库,千金立至”。

(吸食鸦片的清末百姓)

道光即位,颇想重振大清雄风。他先从自己做起:衣非三日不易,食物价高,虽喜不索;宫中用款,岁不过二十万。然腐败之风由来已久,弥漫全国,病入膏肓,颇为节俭的道光也万般无奈。

万般无奈也是对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万般无奈,对外国的舶来物,他的态度一直还是相当强硬的,尤其对鸦片。

说起1840年那场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以为敢对洋鬼子说不的只有林则徐,他们不知道1838年那场由28名督抚大员参加的禁烟大讨论中,20位大员反对严禁,主张弛禁。但道光帝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严禁,支持并起用林则徐。如果少数服从多数,禁烟之事在鸦片战争之前两年就泡汤了。

(林则徐虎门销烟)

所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阅看了道光的朱批:“若能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不但卿等能膺懋赏,即垂诸史册,朕之光辉,岂浅鲜哉! 而生民之福,政治之善,又非浅鲜。谅卿等亦不烦谆谆告戒也。勉之,勉之!朕拭目待之!”当场感动得涕泪横流。

对林则徐采取的种种禁烟措施,道光不但给予有力支持,甚至比林则徐走得更远。与英国人在海上交火之后,道光颁旨:“我朝抚绥外夷,恩泽极厚,该夷等不知感戴,反肆鸱张,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自外生成,尚何足惜。著林则徐等酌量情形,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

林则徐认为不妥,立即复奏,“对英船遵法者保护之,桀骜者惩拒之”,主张区别对待。高居金鸾宝殿之上的道光朱笔一挥,批复道,“同是一国之人,办理两歧,未免自相矛盾”,坚持断绝与英国的全部贸易。

1841年1月27日,道光正式下诏对英宣战:

我朝抚驭外夷,全以恩义,各国果能恭顺,无不曲加优礼,以期共乐升平。前因西夷鸦片烟流毒日甚,特颁禁令,力挽浇风。惟英吉利恃其骄悍,不肯具结,是以降旨绝其贸易。乃并不知愧悔,日肆鸱张,突于上年六月间,乘驾夷船数十只,直犯定海,占据城池。复于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各省洋面,任意往来,多方滋扰。……近闻数月以来,奸淫妇女,掳掠资财,建筑炮台,开挖河道,且令伪官出示,谕民纳粮。百姓何辜,罹此荼毒。兴言及此,寝馈难安。迨琦善抵粤后,明白开导,仍敢要求无厌,既思索偿烟价,又复请给码头。朕早料其反复无常,断非信义之所能喻,特于年前简调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各路精兵,前赴广东。又调湖北、湖南、安徽各路精兵,前赴浙江,预备攻剿。……现在所调各省劲兵,计可赶到,著伊里布克日进兵,收复定海,以苏吾民之困。并著琦善激励士卒,奋勇直前,务使逆夷授首,槛送京师,尽法惩治。其该夷之丑类,从逆之汉奸,尤当设法擒拿,尽杀乃止。至沿海各省洋面,垒经降旨严密防范,著各将军、督、抚等加意巡查,来则攻击。并晓谕官民人等,人思敌忾,志切同仇,迅赞肤功,共膺上赏。朕实有厚望焉。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敢于宣战的道光,让谁去指挥作战?御前大臣、靖逆大将军奕山。

奕山又以宿将、湖南提督杨芳为前锋主将。英军初闻杨芳之名,还颇紧张了一阵。

杨芳怎么抗英呢?他认为英舰竟能于风高浪涌的洋面操大炮击中目标,定有邪术在内。破除之法,必用秽物。于是这位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中厚积威名的战将,第一纸作战命令竟是遍收妇女溺器载入木筏,由一副将统领,一闻炮响便蜂拥而出,举筏齐列水面,以溺器对准英船,驱赶震慑其操炮邪术。

杨芳以马桶为胜具,后来被笑传为“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大将杨芳丢了人,主帅奕山又能挣回几多面子呢?

道光要奕山对英军“分路兜剿,务使其片帆不返”。当时从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调入广东前线的兵弁,已十倍于敌。但奕山却在兵力仅为自己十分之一的英军攻击下,将道光于金銮殿中想象出来的不返“片帆”,扯成为广州城头一面可耻的白旗。

升了白旗的奕山又不想丢人,便虚报战果欺骗道光,说英军进攻靖海门、激战正酣时,烟雾中忽见观音神像,英军遂不敢再击;又观音山下三万斤火药被汉奸点燃,正欲爆炸,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顿时熄灭。

道光闻讯,亲书“慈佑清海”四字匾额送观音庙,以谢神恩。

节俭刻苦、想有所作为的道光,以其勇傲与孤陋,确实对英人大喝了一声“不”。但乞胜于马桶或乞灵于观音的“不”,该算一种什么样的“不”呢?

第一次说“不”终于以很快称“是”而告结束。1841年1月27日金銮殿上的一纸宣战诏书,变成了1842年8月29日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那份《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五口通商,赔款白银2100万两。

从此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之先河。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第一个大声说“不”的道光,变成了第一个屈辱地说“是”的皇帝。《南京条约》的内容,凡英人的要求全部答应,无丝毫回旋余地,从此也开了从最傲然地说“不”转瞬为最谦恭地称“是”的先河。

听闻条约签订,道光帝退朝后不吃不喝,负手于便殿阶上徘徊往复,一夜不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割地赔款的屈辱,愧对祖宗的自责,使颇想有所作为的道光深陷懊丧与悲痛。他蹒跚于深宫,难以解脱。

道光的晚年沉寂潦倒。他至死未解脱重压于心头的“历史罪人”这个包袱,最终也未弄清楚败在了哪里。

一个王朝的吏治腐败如此,武备废弛如此,制度衰朽如此,如何去说“不”? 怎么不溃败?

道光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后来者说不。最鲜明的是他的第四子,继承皇位的咸丰皇帝。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