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最后的发明",但愿是"最好的发明"

来源:“军事科技与防务动态”微信公众号作者:石海明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7-12-05 13:04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曾说:“即使我们可以使机器屈服于人类,比如,可以在关键时刻关掉电源,然而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也应当感到极大的敬畏。”

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是否会引发军备竞赛之类的灾难,是否会威胁人类最后生存的底线,不是因为有“霍金说”、“马斯克说”、“扎克伯格说”或“X大佬说”,就要笃信人工智能就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抑或就是人类的终极救世主。其实,伊隆·马斯克与马克·扎克伯格关于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辩论,是左右两种声音的回响,一边是“弗兰肯斯坦”式的人文担忧与伦理警告,一边是“超时空接触”式的科技自信与资本冲动。如果我们注定不能阻挡它的前行,是否我们就要为它顶礼膜拜?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伦理难题。

回眸人类科技史,有多少险恶的科技创新,都被人类的聪明才智牢牢掌控,难道人工智能会是例外?又有多少美好的科技成果,最终被人类恶用于战争厮杀,谁敢言人工智能就是另案?借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工智能不是魔鬼,也不是救世主,作为赋能型“群技术”,人工智能会助推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人机交融、智慧主导的新智能时代。到那时,人将逐渐从体力劳动制约中解放出来,进入脑力劳动主导的新时代,创造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独特价值。但是,由于基础科学难题、关键技术瓶颈及认知学习困境等制约,强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还有待时日,在资本与符号共同营造的科技舆论中,有人警惕人工智能泡沫也不无益处。

在科幻影视中,人们远眺过各种智能社会的情景,《她》中让人类陷入爱情的人工智能萨曼莎、《西部世界》里游荡在公园里逐渐意识觉醒的机器人接待员、《超能特工队》中的充气医疗机器人大白,以及《机器化身》中人类通过脑机接口技术遥控机器人。科幻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于1942年在他的小说《环舞》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试图对机器人进行伦理规制。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也言:“我们最好相当确信,植入机器中的目的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目的”。

人工智能,绝不是人类“最后的发明”,但愿它是人类“最好的发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