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眼观察
战斗力标尺需要 精确刻度
范伟民
战斗力并不仅是一个普通军语,它是量化一支部队作战能力的指标体系,更是一系列以指数量化为特征的数学模型。观察美军对战斗力的评估标准,其以数字说话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72小时独立作战、96小时内全球部署、80公里纵深侦察……在美军对新型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的作战要求中,涉及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各方要素均有明确指数化要求。这样的要求,也成为斯特赖克旅装备配置、作战训练乃至战斗部署的目标和依据。
马克思说: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充分利用了数学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长期以来,军事科学理论主要研究方法却是定性思辨与分析。“使用军事艺术比军事科学这一术语更为恰当、贴切”,十九世纪初,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用这样的语言描述战争对抗。定量分析的不足,导致定性分析缺少说服力与可信度,限制了战斗力建设更高层次发展。直到上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兰彻斯特首次对战斗力进行精算,提出了著名的兰彻斯特方程,用平方律、线性律等方法对战斗力及其作战毁伤进行精确描述。
美军退役上校、哈佛大学教授杜派指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样东西,如果用做战争用途,都是有战斗力的。比如一把锄头的战斗力是5,一把十九世纪来复枪的战斗力是153,一个儿童的战斗力是3,一个训练有素的青年男子是28……而不同的人员和武器编组,也有不同的战斗力,如10支标枪组成O型队形冲击的战斗力是110,而组成V型队形冲击的战斗力则有190。
战争需要人与武器的结合。现代战争中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远远超出了杜派所举的例子,战斗力的计算,更不是各类要素的简单累加。然而,杜派的表述,用最通俗的语言描述出精确的数字指数对衡量战斗力的重要意义。如果说战斗力是衡量一支部队建设最重要标尺的话,那么系统完备的指标体系则是这把标尺上的精确刻度。
正如在世界杯上,精确计算分析球员技术与球队战术的大数据技术成为德国队夺取世界冠军的“第十二人”一样,系统完备的指标体系正是信息化条件下构建部队战斗力标准的重要手段。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基点,又是贯穿军队建设的醒目红线,只有在战斗力标尺上刻钉上精确刻度,才可能推动部队转型建设更加精细化,更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