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91岁老党员蔡兴海的英雄底色:战斗者的一生,都在战斗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洁 责任编辑:杨红
2021-07-08 15:29:02

战斗者的一生,都在战斗

——91岁老党员蔡兴海的英雄底色

■王洁

2018年3月17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不久,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挂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场前所未有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大幕,迅速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拉开。

知道组织上要登记的消息后,蔡兴海在孩子的陪同下,走进了咸阳市渭城区民政局。当着工作人员的面,把自己的资料一样样地打开——

“……贵州剿匪荣立一等功一次……”

“……上甘岭战斗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立特等功一次,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和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金城阻击战荣立三等功一次 ……”

“……被西藏昌都军分区记三等功一次……”

……

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刘珂震惊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张发黄的立功受奖证书上,赫然写着,眼前这个普通的老人是与黄继光、邱少云同一期共同立功的!

天哪!邱少云和黄继光,是小学课本上的人物,是神一样存在的英雄啊,这个老人竟然跟他们是同一批立功的。

震惊之余的刘珂,当天就将这位令人敬佩的老英雄的光辉事迹,发送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平时冷冷清清的朋友圈,一下子热闹起来,朋友们纷纷为老英雄的事迹点赞。

得知像邱少云、黄继光那样的大英雄,长期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后,500万咸阳人感动了,3600万三秦儿女感动了,天南海北不可计数的网友们感动了。感动之余,人们将对英雄的敬仰,转化为努力学习、发奋工作的动力。

 

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调集6万多兵力,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上甘岭阵地,发起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的猛烈攻击。

陕西泾阳小伙蔡兴海所在的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一师九一团八连四班,奉命从金城前线去守卫597.9高地的9号阵地。

夜色浓重,微弱的星光下,九名战士夜上阵地。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争夺,炮火把山头炸低了两米多,地上一层厚厚的虚土。偌大的主峰上,已经没有了一棵树,也没有了一株草。山坡上,有隐约的火光在闪,那是被炸飞的半截树根,在风中忽明忽暗地亮着。

深夜的寒风,刮在脸上刀一样刺疼。从地层传上来的热烘烘,连同焦臭和硝烟的混合味,令人呼吸困难。岩石早被炸成了粉末,轻轻地踩下去,一脚一个坑,一步一团烟。

战士们相互拉开一两米的距离,眼看着路,耳听着炮声,用嘴巴前呼后唤进行联络。

途中,有一道七八百米长的敌炮火封锁区。

经过培训的志愿军战士,能按炮弹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出是近弹、远弹,还是照明弹。是近弹,立即卧倒在附近弹坑内隐蔽,爆炸后迅速前进;是远弹,不停步继续前进;是照明弹,正好借光观察地形、道路、敌情和我情。

从密集的敌炮火下面小心翼翼地越过,九名战士无一伤亡,全部悄悄爬上了597.9高地。

由两条东北和西北走向山梁组成的597.9高地,像英文字母的“V”,共分为十二个阵地。战士们要守卫的9号阵地,距敌鸡雄山阵地不到400米,是597.9高地的刀尖子。

阵地上,只有一个半塌的防炮洞。

研究地形后,班长沈金声和副班长蔡兴海决定兵分三路:一路守在左前方山梁上警戒,一路去右边观察,另一路借着半截山崖的掩护,抓紧时间抢修工事。

朝麻袋装土石时,蔡兴海随便弯腰抓起一把碎土,从里面捡出3块小弹片,其中的一块还带着余温。

天麻麻亮,战士们肩靠肩、膝抵膝地坐在洞里,打算缓口气。

敌人的炮击,突然来了——

空中,4架敌机呼啸而来,向阵地轮番俯冲轰炸、扫射;对面山上,敌人的直瞄火炮不停歇地喷射;山脚下,敌8辆坦克,边向阵地冲来边接连发射炮弹。

刹那间,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闪闪,烟柱冲天,烟雾、尘土顿时笼罩了阵地。连夜抢修的工事,瞬间化为乌有。

蔡兴海心一横,命令大家把皮带都扎好,把手榴弹插在腰际,做到人不离枪、枪不离弹、弹不离身,随时打击敌人。

战斗了整整一夜,战士们都特别困乏,却又睡不着。

“副班长,来,抽一支。”老兵况厚胜递上一支香烟,“祖国人民慰问的光荣牌。”

接过香烟,上面赫然印着金色的5个字——“打击侵略者”!

“你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团支部委员,要带领团员、青年,特别是新战士,打好这一张仗。敌人炮火猛,变化多,你们要灵活,敌人变,我们也变,明白了吗?”蔡兴海想起出征前指导员对他的叮嘱。当时,指导员用手指着北面的大山,意味深长地说:“祖国人民慰问团就在五圣山上看着我们啊!”

是的,祖国人民在看着我们!

是的,我们的身后站着祖国!

一想到祖国和人民,蔡兴海浑身热乎乎的,顿时精神振奋起来。

半小时后,敌人的炮火向阵地后面延伸,对面山上敌人的重机枪“哒哒哒”地射来。

见状,战士们迅速从防炮洞中出来,爬在弹坑内。大家看到,200米处开外,密密麻麻卧着200多个敌人, 有三四个人举着黄、蓝、白色的小旗子左右摆动。

敌人步兵为啥不冲?看来敌人又使上了炮火假延伸的伎俩。一想到这里,蔡兴海立即命令大家躲进洞里。

刚进洞,敌人的炮弹犹如雨点般猛烈地袭来。阵地上,再次成为一片烟云火海。

又过了20分钟左右,敌炮火突然停止。这时,侦察兵陶远林大喊:“副班长,敌人上来了。”

全班立即冲出防炮洞,占领各自的战斗位置。况厚胜先投了一枚手榴弹,通知埋伏在石崖那边的班长沈金声和战士向太金。

进攻的敌人,不知崖下有人,正想架机枪,掩护其步兵冲击。沈金声他们一连几个手雷扔过去,敌人连人带机枪都给炸飞了。

蔡兴海向敌人投了个小手榴弹,由于居高临下,用力过猛,手榴弹在一群敌人屁股后面爆炸,敌人反而冲得更快了。他立即改投了一枚大手榴弹,正好在敌群中爆炸。一声巨响,敌人的尸体和被炸伤的敌人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

10来分钟的激战,四班成功击溃了两个连敌人的又一次猛攻。

战斗!战斗!战斗!

见敌人用了炮击,战士们忙撤到防炮洞。正商量下一步作战方案时,向太金跑来报告:“班长的头部负了伤。”

刚换回受伤的班长,敌人又以一个排的兵力,发起了第3次轰击。战士们喊着“为班长报仇”,争先恐后冲到洞外战斗。

几十个敌人,正从山脚往上爬。当他们行进到距防炮洞快一百米时,对面高地上敌人的重机枪猛烈射击过来,阵地上顿时腾起团团白烟。

在距离只有三十米时,狡猾的敌人一看见战士们投手榴弹,就全都躲进弹坑内快速卧倒。

眼见着手榴弹的杀伤力大打折扣,战士们个个气得直咬牙!

蔡兴海突然想起连战斗英雄张象山给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手榴弹从拉弦到爆炸,有五到七秒!”

对呀,这么重要的方法,怎么差点忘了。

蔡兴海喊道:“用手榴弹‘打空爆’!”

右手握紧手榴弹,左手用力拉断拉火线,手榴弹屁股“嗤嗤”冒起了青烟,只见蔡兴海右手紧握冒烟的手榴弹,在头上旋转一圈,两三秒后,才果断地将手榴弹投出。

“打空爆”,就是要让手榴弹在敌人头顶上爆炸。这不但需要掌握好时机,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引信拉开后握在手里两秒钟后再扔出去,杀伤力最大,但也很危险。

这“打空爆”看似简单,却是个经验活,操作时须胆大心细。揭开手榴弹的盖子,必须一拉就打。如果投慢了,可能会在手中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战法,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敢用。

蔡兴海的时间,拿捏的刚好合适。手榴弹在敌人头顶上空爆炸,弹片如倾泻的雨点,让坑内的敌人再也无法躲藏。几番“空炸”过后,敌人有的被炸死,有的被炸伤,还有的连滚带爬着向山下逃命。

激战到中午,敌人的炮火弱了。

回洞休整,战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喉咙里火辣辣的。

想起出征前挂包里装着水,蔡兴海还没摸着,旁边的战士就喊:“副班长,你的挂包被打穿了。”

果然,挂包上被打穿的两个洞,相距仅一寸多。

“副班长,你命大啊!”战士安文成说。

“不是他命大,是美国兵的技术不高啊!”况厚胜的这句玩笑话,惹得大家都笑了。

下午4时左右,敌人以一个连来袭,被战士们击退。

5点左右,敌人用两个多连的兵力发起进攻。炮火猛烈起来,爆炸的气浪夹着股股硝烟尘土,冲向天空,也卷进洞来,洞顶的土石,沙沙地落。

有些战士紧张起来,认为可能被包围了,主张突围打出去和敌人拼了。

在洞口仔细观察后,蔡兴海安慰大家:“沉住气,现在情况不明,出去伤亡会很大。敌人要是来炸洞子,我舍身爆破!绝不让敌人堵死我们的洞口。”说着,他顺手把两根爆破筒拿来放在身边,随时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

洞内顿时安静下来,一颗颗揭开盖的手榴弹传到洞口。

敌人疯狂的进攻,又一次被成功击退。

在一天一夜的激战中,连长三次要派兵增援,但蔡兴海都以阵地无工事依托、兵多徒增伤亡为由婉拒。

这场恶战,他带领全班以3人轻伤的代价,打退敌人7次进攻,歼敌400多人,创造了志愿军小兵群作战的范例。

 

上甘岭,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这场举世瞩目的战役,涌现出无数战斗英雄,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1953年3月,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面对鲜红的党旗,蔡兴海郑重地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那一刻,蔡兴海觉得全身的热血都在沸腾。誓词里的这些话,是他发自肺腑的誓言。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他奋勇杀敌为之奋斗的目标。

那一刻,他对自己说:从今往后,一定要铭记入党誓词,并付诸实际行动,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我会铭记这一刻,铭记这一刻的光荣、自豪和今后自己身上的责任。”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感到自己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情不自禁地充盈于心胸。

6月1日,志愿军政治部批准:蔡兴海荣立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将金黄色的记功命令放进背包的底层,蔡兴海跟随部队一路进军。

坚决听党的话。

战斗者没有功成身退,继续战斗、战斗、再战斗!

星夜兼程战事急,哪里需要哪里去,千里奔驰战斗忙,攻坚克难显初心,西藏平叛、西南剿匪……

一辈子跟党走。

在31年的军旅生涯中,共产党员蔡兴海不忘初心,先后十多次立功受奖,5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共产党员蔡兴海和他的战友们,千千万万的革命英雄们,犹如一道璀璨的流星雨,抒写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赤子般的忠诚,让共和国历史的星空更加熠熠生辉……

 

战斗!战斗!战斗!

战斗者还在继续战斗着。

1981年10月,蔡兴海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到咸阳地区木材公司担任党总支书记。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木材公司可是数一数二的好单位。那时候,结婚流行“家具、手表、自行车”三大件。要打家具,就得用木材。因此,前来找蔡兴海的人多得能踏破他家的门槛。

蔡兴海在木材公司第一次亮相,就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向自己开炮:我是一个普通的退伍老兵,自身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希望同志们监督。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给自己“约法三章”: 一是把好政治关。旗帜鲜明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度,理直气壮地反对 “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二是把好享乐关。去市内开会或检查工作,自己骑自行车,凡私事用车立即按规定交费。三是把好家庭亲友关。不借工作之便购买一寸国家计划内木材,也不利用权力给亲友提供方便。

他清醒地知道,要打赢这战斗,不给党、给军队丢人,就先得把自己打赢。

人心都是肉长的。蔡兴海十分注意关心职工疾苦,尽力帮助困难职工。

木材公司职工蒋亚宁父亲患病去世后,弟妹五人挤在三间破屋里,雨天不能栖身,生活十分困难。蔡兴海主动上门,带去党的关怀,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蒋亚宁协调解决了盖房用料,帮助他修缮了新居。

1982年9月底,木材公司的年度任务统计报表显示:截至目前,只完成了全年货源任务的50%。

面对冰冷的数据,想到全年只剩三个月了,蔡兴海和公司行政领导反复商量,决定立即派两个组分赴东北和中南地区调材,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领命出发的蔡兴海,选择去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的东北组。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跑遍大小兴安岭、铁岭、甘河、牡丹江等11个林场,好话说了几火车,总算落实妥调运木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打赢了这场战斗。

战斗再次打响。

1984年前,咸阳市机电设备公司连年亏损,累计亏损60.98万元。一时间,机电公司成了让咸阳市党政领导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这年9月,蔡兴海临危受命任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他把这次履新当成一场新的战斗,果断地将干部任命制改为聘任制,能者上,弱者下。打破平均主义,将完成任务同工资、奖金挂钩,当月兑现奖惩。

这一符合改革风向的崭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机电公司当年即扭转了亏损局面,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利润年递增30%以上。在咸阳市召开的劳动人事工资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机电公司关于改革工资奖金分配的做法成了经验。

蔡兴海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凡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规定职工遵守的自己先身体力行。

1985年11月,机电公司准备建一座营业大楼。闻讯后,一个老部下兴冲冲地找上门来。来人在蔡兴海老家泾阳的一个建筑队工作,想承包建大楼的项目,并许诺送蔡兴海一台彩电和4000元作为劳务费。

话音未落,蔡兴海当场就严词拒绝。

老部下气鼓鼓地走了。

几天后,蔡兴海的大哥上门了,先是转了个很大弯子,最后话题落到了营业大楼上,希望兄弟能通融,让家乡人把那活接了。

“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面对被托说情的大哥,轻叹一口气,蔡兴海一把撩开衣服,指着身上的弹伤,说,“大哥,你兄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对得起党的信任,我不能干那号事!”

说这话时,他缓慢的语速中透射出不容置变的坚定,话语中的每一个字,如钢钉一下一下地锤击到大哥的心上。

看着大哥失望离去的背影,蔡兴海内心里也很不好受:自己18岁参军,31年军旅戎马,是大哥代自己尽孝侍奉家中二老,这些年来,自己亏欠大哥的太多太多了……

对老部下和亲人铁骨铮铮的蔡兴海,对有困难的同事却是柔肠一片。机电公司职工张永拾因公左腿致残,他多次到医院探望,并送上自己积攒的200元,叮嘱张永拾“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骨”。

要知道,当时,蔡兴海的月工资还不到100元。

1990年2月的一天晚上,蔡兴海接到了父亲病重的电报,万不得已,他只好坐上公司的车往家赶。从泾阳一回到公司,他就按照里程,给公司财务交了30元油费。

从1984年12月至1990年12月六年间,蔡兴海因私事先后使用公司车辆10次,共上交油费195元。

 

家,是温馨的港湾。

最亲的人儿,最懂蔡兴海。

妻子张世芳,和蔡兴海同一个生产队。在村里,比蔡兴海小7岁的张世芳,对蔡兴海的妈妈非常熟悉,一见面就和村里人一样,大方地叫老人为“蔡妈妈”。

蔡兴海抗美援朝回国后,村里好心的邻居把她介绍给蔡兴海。结婚时,她并不知道蔡兴海是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英雄。结婚后,知道了丈夫不同凡响的经历后,她打心底里更爱身上多处留有一片片褐色疤痕的蔡兴海了。

这一过,就是恩恩爱爱的一辈子。

蔡兴海和张世芳,先后生育了5个子女,分别取名为蔡军、蔡光、蔡立、蔡文和蔡武。之所以这样取名,寄托着他们的美好心愿:希望孩子们参军、光荣、立功、有文化、会武艺。

1992年,从咸阳机电公司巡视员的位子上,蔡兴海光荣地退休了。在不大的书房里,每天惬意地看书学习,成为他最开心的事。

很多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拿出珍藏多年的《上甘岭战役阵地编号战略图》,借着放大镜和老花镜的帮助,深情地回忆和缅怀与战友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感叹幸福的来之不易。

书桌的玻璃板下面, 压着一段他亲手摘录的话——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上甘岭精神”,这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

几十年来,蔡兴海不太给孩子们讲过往的经历,他不希望孩子们顶着英雄后代的名号去做事,他只希望孩子们自强自立,崇德尚法,不沾国家的光,不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让他欣慰和高兴的是,5个孩子中,有两子两女先后入伍,继承父业,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好战士。

蔡兴海是1932年5月出生的,但他从不过生日。

他拒绝的理由,很充分也很坚决:“面对敌人强烈的炮火,我们守住了阵地,死了那么多人,我能活着走下战场,就是对我蔡兴海最高、最好的待遇了。”

八十岁那年,在儿女的央求下,他开始过生日了。

出人意料的是,他并不是按实际出生日期过,而是选择在上甘岭战役中那个特殊的日子——11月2日那天,一家人聚在一起,炒几个菜,下一碗面,说些家常话,以这种最简朴的形式,来纪念那场难忘的战役和那些与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激励全家人爱党爱国,珍惜当下美好的幸福生活。

战斗还在继续。

2017年,85岁的蔡兴海查出患有直肠癌。

拿到检验单,家里人都惊呆了,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得知真相的蔡兴海,一点也没有吃惊,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笑着劝家人:“人吃五谷杂粮,生啥病都正常。和当年那些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相比,肿瘤算个什么呀!”

很快,他请医生切除掉身体里的肿瘤君,打赢了这场与病魔的战斗。

蔡兴海向记者讲述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情景(2019年6月13日摄)。丁鹏 摄

 

新的战斗,又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耄耋之年的蔡兴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给自己下了一个新的任务:既然组织上需要,那么就到附近的学校,给年轻的下一代们,讲讲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说说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谈谈今天幸福的美好生活……

“没有战友们的流血牺牲,我能当英雄?我如何立特等功?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我不是什么英雄。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能活着走下战场就是最好、最高的待遇。”每当想起那段惨烈的历史,想起为国捐躯的亲密战友,刚才还慷慨激昂的蔡兴海,突然间泪流满面,“作为一名党员,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能做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竭尽全力,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这也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战斗者的一生,都在战斗着。

 

【作者简介】王洁:1981年生于陕西扶风,现居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青年协会副主席、西安市碑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散文集《六月初五》《风过留痕》,长篇小说《花落长安》《花开有声》。荣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六月初五》获第二届“丝路散文奖”最佳作品奖。代表作《永远挺拔的白杨树》获全国职工散文大赛二等奖;《爱情如海不是美丽的童话》获第七届全国海洋文学大赛二等奖;《一顶草帽》获第九届华人华文散文诗歌大赛一等奖;《丝路回想》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银奖。另有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因创作成绩突出,荣获第二届“三秦优秀文化女性”荣誉称号以及“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