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江姐故居读懂这位“坚强的革命英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丁小炜 责任编辑:王粲
2025-11-14 09:13:25

她从江家湾走来

■丁小炜

江姐上华蓥山(版画)李少言作   华蓥山横贯川渝,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共华蓥山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从事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那一年,我来到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竹筠的故居位于大山铺镇江家湾,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属典型的川南农家民居。故居门前是一条名为李白河的小河,周围有茂林修竹环绕,背后是官印山,景色十分优美。据记载,此地原名为朱家沟,江家祖上从湖北迁来此地后,逐渐改称江家湾。

江竹筠的诞生地,就是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她出生于1920年8月20日,小名叫琴娃。琴娃的父亲叫江上林,母亲叫李舜华,还有一个弟弟叫江正榜。家里贫穷,只住着两间简陋的草房。江上林不安于农村田间的辛苦耕作,一直到处奔波谋生,不停地变换职业,在哪里也干不长久,常常是三五年才回家一次,小住几日又走了。李舜华对丈夫的流浪汉习气很失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决心尽一切力量把两个孩子养大。

琴娃小时候常和伙伴们到李白河滩玩耍。那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一天,有位在河边割牛草的妇女突发急病躺倒在地,机灵的琴娃赶紧跑去向大人们报信。大人们赶来,把那位妇女抬到牛背上,紧急送到诊所而使她得救。还有一天,琴娃跟一帮孩子一起下水捞虾米、捉螃蟹。因为河里淹死过人,妈妈知道后很生气,就动手打了琴娃,打完后又抱着她哭了起来。妈妈的严格要求,使琴娃自小就懂得如何约束自己。

幼时,去外婆家是一件让琴娃很快乐的事情。外婆和幺姨都十分喜欢她这个大眼睛、话不多,却喜欢琢磨问题的小姑娘。幺姨上过小学,知道许多发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事件,总把这方面的故事讲给琴娃听,有时还带她到城里去。在城里,琴娃看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一个肥壮的外国人,为什么要由两个瘦弱的中国人用滑竿抬着,气喘吁吁地跑?沿街都是面带饥色、骨瘦如柴的乞丐,但街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鸦片烟馆、赌博摊子?

琴娃8岁那年,家乡发生大旱灾,农村粮食绝收,很多地方饿死人。这时,琴娃的外婆已到重庆与琴娃三舅李义铭在一起住。她来信叫琴娃的母亲李舜华也带着孩子去重庆。于是,李舜华带着一双儿女离别了江家湾,从此再也没有回去。江家湾,保留着江竹筠的幼年时光,以及人们对儿时江竹筠的记忆。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当地政府部门经过多方查找资料、搜集文物,于2006年底重新修葺了江姐故居。

2007年,位于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的江姐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初,江姐塑像在官印山顶落成。塑像高度依照江姐牺牲的时间1949年11月14日定为11.14米。官印山的石阶一共290级,象征江姐29岁牺牲。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群众来此追思缅怀。

江姐故居的解说员叫江梦婷,是一名志愿者,本职工作是江姐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江梦婷对我说,她是江姐村的年轻一代,也是江姐的晚辈,志愿当江姐故居的解说员,完全是受江姐精神感染。她十分珍惜这份不拿工资的工作。只要有人来参观,不管人多人少,她都充满热情,认真讲解。为了使自己的讲解更加丰富生动,江梦婷自费买了不少有关江姐的资料,一有空就认真阅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解说水平。

江竹筠的堂侄江志刚,家就在江姐故居后面。他们一家也承担着江姐故居的管理工作。江志刚讲起他们小时候在场院看电影《烈火中永生》的事情来,令人感慨万千。

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小说《红岩》。电影中,当演到江姐接受无数次审讯,日日夜夜遭受酷刑,身体被极度摧残时,江竹筠的婶娘陈玉林发出一声哭喊:“天啊,我的琴娃遭的罪太大了……”她这一哭,满场院的社员群众都哭了起来。从江家湾走出去的琴娃、不屈的江姐,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她的苦难也牵扯着家乡父老的心。

江志刚告诉我,自从江姐故居纪念馆建立后,前来参观和开展教育活动的人逐年增多,还有很多外宾自发前来参观。一位外宾曾对他讲:“江姐不仅是中国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

2011年7月7日,江姐故居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当年渣滓洞监狱的看守黄茂才。黄茂才当年是被狱友们感化、争取过来的,为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做了不少好事。此时的黄茂才已是头发斑白、年近九旬的老人,来大山铺是为了祭奠江姐。正值盛夏,黄茂才顾不得天气炎热,挣开陪同人员的搀扶,在江姐铜像前含泪鞠躬,并深情地喃喃道:“江姐,我来看您来了。您是坚强的革命英雄,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教育之恩!”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黄茂才是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家境不太好,中学毕业后,在国民党川康绥靖公署副处长、同村老乡刘重威的安排下进了特务机关,做文书工作。1945年,渣滓洞监狱从川康绥靖公署调人,正好把黄茂才调了过去。就这样,他成了监狱的一名看守。生性善良的黄茂才内心对共产党人比较同情,在与江竹筠的接触中受到感化,于是心甘情愿为狱中的革命者通风报信。

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关查到黄茂才的历史,随即将他抓捕。黄茂才也曾向公安机关申诉过,称自己为狱中的共产党人做过很多事,但由于知道他那些进步行为的人大都已经牺牲,他无法自证清白,只能无奈认罪,直到1964年刑满释放。

一晃到了1981年,重庆有关部门突然给黄茂才发来一封信。原来,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他曾为狱中志士传递信件,需要和他进行核实。经过认真调查,最终确认黄茂才是为革命志士传递过信息的人,而不是敌人的帮凶。至此,他终于恢复了名誉。

进了江姐故居,黄茂才边走边回忆他和江姐的故事。当年江竹筠为了感化他,还和女牢的难友共同为他织了一件蓝毛衣。黄茂才细细参观江姐及其家人用过的家具,向人们动情讲述当年关于江姐的点点滴滴。

参观完江姐故居后,老人感慨万千:“今天到江姐故居缅怀,让我无比激动,我永远尊重这些革命者,是他们改造了我!”

2020年,江姐故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经过升级改造的江姐故居展览厅,向社会大众展出以“红色故乡”“江竹筠的童年时代”“江竹筠的青少年时代”“革命熔炉”“在烈火中永生”“永远的丰碑”为主题的江姐感人事迹,不断给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以激励。

(选编自作者的报告文学作品《江竹筠:一片丹心向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