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南国烽烟举红旗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宋海峰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1-11-21 10:28:11

一座镌刻有“梅岭三章”的诗碑,在大余县梅岭斋坑山坡上矗立,定格下这样的历史瞬间——1936年寒冬时节,陈毅元帅带着伤病隐伏在这里的草丛中,被敌人包围长达20多天。

梅岭绝笔多壮志 南方星火能燎原。在九死一生之际,“元帅诗人”遂写下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死关头,信念不移的精神力量。

在从梅岭下山去全国首座、全面展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的路上,我的思绪流转,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南方红军游击队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取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

答案,写在纪念馆大厅里墙壁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        

历史的硝烟,血染的记忆。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因受“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留守红军依然集中兵力打正规战争,与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硬拼,因而遭到严重削弱,情况万分危急。

驻足在1935年2月5日、13日中共中央发来的“万万火急”的电报前,我轻轻读出一段段“万万火急”指示:“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

我恍然间醒悟,遵义会议是南方游击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面对敌人侵占中央苏区后的严峻形势和留守红军游击队的困难处境,项英、陈毅火速将部队分成九路突围,辗转南方八省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红军游击队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地区。从此,赣粤边成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和指挥中心。从此,赣粤边多了一抹红色的记忆。这份记忆镌刻在南国烽烟举红旗的斗争史上。

木条桌、硬木椅……时光的年轮在这里留下厚重的印记。1935年4月份,中央分局大余县长岭村召开“长岭会议”。会上,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来电精神,制定了新的战略方针。从此,赣粤边游击区由正规战争转入游击战争,为胜利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一部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赞歌。

向历史深处回望,“野营人对雪光横”,不能谓之不难;“天将午,饥肠响如鼓”,不能谓之不苦:“日搜夜剿”满山抄,不能谓之不险。

“三年游击战争,是我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陈毅元帅的回忆,仿若昨日:“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菜、杨梅、笋子和蛇……”这是在胜利和苦难中提纯的信仰,这是在奋斗与牺牲中砥砺的精神。红军游击队就是用这样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随着秋的脚步,我来到大余县兰溪村——陈毅元帅的旧居。80高龄的老人刘士华告诉我,1936年,陈毅带领红军游击队在他家不远的后山上搭棚隐蔽,雨天就住到他家二楼。那时,他母亲周三娣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送饭菜,还用草药为陈毅治好了历久不愈的腿伤。

以人民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党的初心,也是人民军队的初心。 

在《三女跳崖》展板前,我在追寻着那段血与火染就的红色记忆。1935年秋天,湘赣游击区女共产党李发姑、刘瑞英、郁玉华在安全转移群众后,遭到敌人追击。3人誓死不当俘虏,毅然纵身跳下安福县千丈崖。李发姑负重伤,刘瑞英、郁玉华壮烈牺牲。

一颗赤诚为民初心,换来的是的人民初心。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筹粮筹款、当向导、送情报、救护安置伤病员……

青山巍巍,红旗猎猎。在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下,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以英勇不屈、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战胜了饥饿、寒冷、疾病、死亡,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间,夏顶酷热、冬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坚持与多我数十倍的敌人斗争整整三年之久,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直至最后胜利。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初心使命的自我点名。在大余县革命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前,我想起了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揭示的一个“铁的必然性”——唯有“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无畏牺牲,才能让一个民族迈出风雨兼程的脚步,才是一个政党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

“革命重坚定,永矢贯初衷。”1935年3月,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负伤被俘后,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惨遭杀害前,他连续写下《带镣行》、《移狱》等数篇感人肺腑的家书和诗篇。一封封在生死关头写就的文字,是先烈留给世间的最后话语,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初心,是他们摄人心魄的信仰。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涌现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瞿秋白、何叔衡、贺昌、毛泽覃等信念弥坚歌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滚烫热血染红了党旗军旗,用牺牲奉献铸就了党魂军魂。

长城,是一种披坚执锐的身姿,是一种经山历海的存在,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历史逻辑——山河属于不屈不挠的屹立者。

坚持在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的英雄们,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强击弱,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清剿”,战胜了敌人要置红军游击队于冻死、饿死的经济封锁,保存了一批革命骨干和重要武装力量,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在纪念馆内一张已经泛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文稿老照片前,纪念馆馆长赵如介绍,“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被国民党长期封锁的红军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先后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中共中央新的方针政策,随即与国民党当局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艰难谈判与斗争。

凝视着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示意图,一段尘封已久的时空之境被缓缓打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共同抗日后,南方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分布在南方8省的游击健儿,告别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我伫立于纪念馆前,思绪穿过悠悠岁月,不禁感慨,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在艰苦性不亚于长征的三年游击战争岁月里,这种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扬帆起航那一刻起、100年来代代相传在身上的“遗传密码”。  

青史如境,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