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历时7年建成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柳刚  褚振江 等责任编辑:吴昊2014-06-30 05:06

实战淬火 追求卓越

“无限接近实战,让兵棋成为0.999场战争”

等待,焦急地等待,心咚咚直跳。

那一刻,胡晓峰教授的心情就跟“新媳妇初次见公婆”一样紧张。

2011年6月,他们研制的兵棋系统受邀参加济南军区演习。这是兵棋系统首次在部队实战化运用。成败与否,事关兵棋系统的未来发展。

准备过程极为不顺:先是光缆被牛啃断了,接着设备电路因雷击损坏……作为前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司光亚教授带着大家连夜抢修,赶在演习开始之前,才调试好整个系统。

好!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演习中,来自司令员、军长、旅长等各级指挥员的认可表扬,让团队成员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然而,经过短暂陶醉之后,胡晓峰教授和大家冷静下来——盘点首次实战化运用得失,他们清醒地看到兵棋系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流的软件系统是用户“用”出来的。胡晓峰对大家说:“我们不仅要建好兵棋系统,更要最大限度用好兵棋系统。只有虚心吸纳来自部队官兵的意见,不断技术升级‘打补丁’,无限接近实战,才能让兵棋成为0.999场战争”。

一次联合登陆作战想定兵棋推演之后,一位参演指挥员随口说了句“命令输入操作有些复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希文、阳曙光带领软件技术人员反复修改、测试,先后进行了7轮简化,实现了80%的指令只需2次点击。

谁能想到,仅仅一个指令的输入设计文稿,就有300多页,他们反复修改的软件代码就有2万多行。

为了在使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演习时,团队成员都和官兵们一起住帐篷、睡坑道。实战中的切身体验,给他们科研上带来深刻思考。

站在指挥员的角度,他们改进了人机交互方式——“将打仗时指挥员最关心的数据情报,放在他最方便看到的地方”;从实战需求出发,他们进一步改进了系统硬件平台的防震设施,细化了情报时效色彩分类标志,增加了有关电磁频谱的作战模块……

据统计,该系统在各战区实战运用3年时间里,增加、修改的各项功能占到20%以上,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管用”的跨越。北京、济南等战区,已经成为兵棋演习系统的“回头客”。

如今,年轻的女博士后王燕,是各大战区兵棋推演的“常驻技术代表”。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3年来,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战区部队官兵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从最初默默无闻的“黄毛丫头”,到现在各单位争相邀请的“技术大拿”,王燕幽默地说:“这几年我在演习场上角色的巨大变化,就是兵棋系统被部队各级指挥员认可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