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自古就是克敌制胜之法宝。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应如何创造新的战略战术?
灵活用兵创造新战术。灵活巧妙用兵,是创造和运用新战术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红军长征时期的“甩敌战术”,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术”,抑或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防反结合的“坑道战术”,无不闪烁着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智慧、心血和力量,是我军灵活用兵、创造克敌制胜新战术的光辉典范。同样,二战前期的德国和英国都发明了坦克、飞机,但是德军有一批善于超前思维、科学设计和灵活用兵的先行者,不仅找到了怎样用飞机、坦克的作战理论,而且创造了飞机和坦克协同行动的“闪击战”战术,把航空突击兵团和地面装甲部队混合编组,互相配合,高速推进,所以德国人享用了军事变革的成果,而英国人却大吃了其苦头。这说明,创新思维和灵活用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军队指战员具有至关重要性。未来作战,既是先进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交战双方指挥员的思维大较量和智力大比拼。特别是在双方综合国力和武器装备性能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战略战术的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指战员必须多用非线性复杂思维范式思考未来战争,灵活组合与运用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创造出奇制胜的新战术。
因情而变创造新战术。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即使是现代局部战争中,指战员真正做到全局在胸、因敌而变、因情而变,也完全能针对特定作战对象和环境创造新战术。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采取避强击弱的措施,针对美军高技术武器装备存在的“先天不足”,充分利用本国复杂的天候地形,采取“隐真示假、远近结合、高低配合、机动反击”的机动反空袭战术,不仅有效抗击了美军长达78天大规模、长时间的空袭,而且有效保存了战争潜力。海湾战争中,美军针对伊军守株待兔式的“萨达姆”筑垒防线,采取正面佯攻牵制、主力大纵深迂回攻击的“左钩拳”战术,使得伊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针对伊军点多线长、一线防守薄弱的状况,采取多路、多方向、非线式陆空立体机动突击的战术,大胆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伊军纵深和“心脏”地带,使得伊军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2006年7、8月间的黎以冲突,以军的电子对抗对不完全依靠无线电通信的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根本不管用,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训练实践创造新战术。机动灵活的战术,表现在战场,来源于实践。战争年代,我军主要在战争中学习和创造新战术;和平年代,就应主要靠创新训练实践锻造新战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军事训练的“准战场”和“预战争”功能不断增强。仗在信息化条件下打,部队就必须在信息化条件下练。军事训练既是对经过实战检验和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的作战思想的运用和升华,也是和平时期开展新老装备训练、创造新战术的“沃土”。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惟书,不惟以往的战争,通过实战化训练摸索武器装备的多种可能使用方式,通过军地联训联演探索联合作战的有效方法。必须着眼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增多、信息技术含量增大的实际,大力加强模拟训练、兵棋推演和计算机模拟对抗演习,不断提高官兵的智能谋略水平,在虚拟训练实践中创造新战术。同时,我们更要着眼未来实战需要,将模拟训练和实兵演习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实战化、野战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训练的力度,让“郭兴福”式教学法、“以劣胜优三两招”、“三打三防”等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发扬光大,使官兵从生动活泼的军事训练实践课堂和信息化战争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创造新的战术,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和实战化训练向更高层次迈进。
近年来,我军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挑战,着眼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组织战术兵团跨区机动大演练和海上联合演习,不但大大提高我军作战能力,还探索总结出“联合筹划决策”、“多维立体投送”、“陆空联合突击”等许多新的战略战术,这是我军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天下远未太平。历史、现实和未来,都在向我们昭示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用兵在智,胜战在术。”战术的精髓在于灵活巧妙用兵,因情因势创造新战术,训练砥砺创造新战术。新世纪新阶段,为了维护国家日益拓展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我们必须在提高官兵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未来战场环境和作战对手的新变化,重视武器装备的技术挖潜增效,努力创造和运用克敌制胜的新战术,这不仅是我们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的基本要求,也是基于威胁、基于任务、基于能力、基于“打赢”的迫切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