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一号》的隐喻:军改潮流冲决旧体制藩篱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为国 刘永昶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6-01-31 02:19

转型征程上的英雄群像

■刘永昶
图片制作:方汉

普通观众们给《陆军一号》作出的评语大抵是“惊艳”“震撼”“过瘾”之类。导弹刺破长空,数字闪于屏幕,武装直升机群呼啸而来,坦克集群碾起滚滚烟尘……的确,在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体验中,观众们更熟悉的是革命年代战争的艰苦卓绝与军民情谊,或是和平年代军营的战士成长和情感纠葛。而这一次,当壮阔的现代军事影像在大幅度的镜头调度中疾徐展开时,他们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中国军队面貌。兵者,国之大事,国家的强盛必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与之相呼应。《陆军一号》纵横捭阖的创作格局,映射的恰恰是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开放胸怀。

练为战,战为胜。《陆军一号》的军事聚焦主要是在演习场上,以演习始,以演习终,无论是红军蓝军的对抗,还是天地之间的较量,剧情都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演习场下是惺惺相惜的战友,演习场上是斗智斗勇的对手,危险随时随地会出现,甚至有壮烈的牺牲。“空中突击旅”的强大战斗力正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有这样的战斗力,他们才可以在反恐斗争中一击中的,在国际航展中大显身手;有这样的战斗力,他们才能豪情满怀地转赴更广阔的战场。在战争中没有第二,只有第一,《陆军一号》的片名似乎就是一个隐喻,战争的胜利必定奠基于演习场上无数次的胜利或失败。 

陆航飞行员姜海是整部电视剧的核心人物,他英勇果敢,充满智慧,敢于冒险,勇于担当,因此总能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取胜。作品中,以他为代表的部队官兵,身上都体现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品质,他们身上也寄托着中国军队阔步前进的希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姜海形象的塑造实际上凝聚了电视剧编创团队对于中国军队改革的深沉思考。姜海的性格核心特质是“求变”,在演习场的对抗中,他在战术上总是敢于突破常规,屡屡有创新之举,常常让他的对手折服并求教;在日常的训练谋划中,他更是善于思考战略上的突破。在突击旅的锤炼成长过程中,他在领导的支持下,和战友们一起完成了陆航从“精飞”到“善打”,从“配合支援”到“主战主用”的战略转变。“求变”正是今天中国军队面貌的形象展示。 

有意味的是,《陆军一号》虽也有情感戏副线的陪衬,但绝没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倾诉,从而使整部剧充满阳刚明朗的氛围。剧中的女军人形象,不再是观众们所熟悉的医生或者护士。无论陆航学院的女教官,还是直升机的女飞行员,她们身上都有一股扑面而来的飒爽清新之风。近距离的传统战场格斗中,温情细腻的女性往往是战士们的守护天使,而在远视距甚至看不见对手的现代战争中,女性可以与异性战友一起并肩作战,她们的智慧同样可以大放异彩。电视剧借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从侧面巧妙地强调了现代战争中科技元素的重要性。 

艺术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陆军一号》的情节设置脚踏实地、紧贴现实,是新军事变革潮流浩浩荡荡的真实写照。《陆军一号》的宏观视野也开阔敏锐,作品的着力点是陆航战术,却没有拘泥于兵种本身。比如作品刻意设计了姜海到装甲旅接受锤炼的过程,三个月内紧张的代职体验,让姜海对兵种融合作战有了全面的认知,总结出的“地空协同”训练方法让他的部队在日后的演习中如虎添翼,屡战屡胜。看起来,这是一个指挥员的个人成长历程,但却预示着我军朝向跨军种跨兵种联合作战指挥模式的现代转型。 

不破不立,不变不通,军队改革的潮流冲决的是旧体制的藩篱和障碍,翻腾的是新军事思维的创新浪花。《陆军一号》中“空中突击旅”的超常规成功实践,其根本原因在于指战员们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陆军一号》之所以成为军事影视的又一精品力作,也正在于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牢记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为军队文艺工作者给出了更多命题。无论声光色影,还是笔墨丹青,无论舞台飞旋,还是铿锵战歌,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是火热军营生活的书写者与思考者,更必须是与时代同行、为时代作答的热血战士。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解放军报》2016年1月31日 05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