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中,“动”字大热背后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徐向阳责任编辑:董玥
2017-07-05 09:44

你的心是否随部队在“动”

只有心随部队一起“动”,眼界视野、能力素质才能及时跟上,从而适应改革、建强部队。如果部队动了、阵地换了、任务变了,心却在“原地打转”,就会跟不上改革节奏、强军步伐。

当下,“动”这个字眼在部队热度很高。“你们动了没有”“动得大不大”“你往哪儿动”……从官兵口中的“高频词”可以感受到,改革强军大背景下,“动”不是新鲜事而是趋势。关键是,部队动了,官兵的心也应该跟着“动”。

深层次的变革,必然伴随深层次的变动。一支在某地驻扎数十年的部队,迅速换了营盘;一支穿着陆军军装的部队,瞬时换了军种。早已熟稔的工作平台,正在变化;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改了节奏。过去我们常说的“动棋子”,现在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部队的深刻变动,是跟着使命任务在动,是为能打胜仗而动。这种格局转换、布局调整,使备战打仗的指向更鲜明,对提升战斗力更有利。

“阵地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使命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官兵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与所在部队的“担子”密切相连;而部队的“担子”,又与所在方位、所属战区及作战体系中所处位置紧密相关。只有心随部队一起“动”,眼界视野、能力素质才能及时跟上,从而适应改革、建强部队。如果部队动了、阵地换了、任务变了,心却在“原地打转”,以前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就会跟不上改革节奏、强军步伐。

人民军队有个传统:“打起背包就出发”“行进间加入战斗”。这是我军强大适应力、战斗力的体现,也是我军无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战胜敌人的法宝。当年,号称“旋风部队”的第40军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随后又作为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渡过鸭绿江。部队指战员从没想过停下脚步、扎下根来,而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走,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他们“居无定所”“飘忽不定”,打起仗来如疾风骤雨,往往让敌人猝不及防、处处被动。由此可见,部队不怕动,动起来才能强起来;官兵不怕动,保持对新任务、新本领强烈的“追逐感”,才能潮头逐浪。 

新体制下,部队正朝着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任务式联合的方向发展,精干化、一体化、多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可以想见,“动”将成为部队的常态:今天在这里驻防,明天就可能换到别的地方;今天与这个部队联合,明天就可能与另一支部队组合;今天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明天就可能执行战斗任务。这种形势下,“在某个地方落定”“居家过日子”的想法没了土壤,同时也越来越要求官兵把心思和精力更多地用于钻战研战、练兵打仗上。

“人初入海舶,必晕眩呕吐,久亦安之矣。迨震荡既久,初登平地,反昏瞀摇颤,行则颠仆。”从晕船舶到晕陆地,这一现象生动地阐释了“惯性移人,能不慎哉”的深刻道理。改革带来的变动,犹如一股巨大力量,不仅震碎了和平兵、和平官的思想坚冰,也强制地要求我们抛弃过去顺手了、习惯了却过时的那一套。激流勇进的改革大潮中,布局和任务随时在调整,部队需要修正航向、重塑结构,官兵也需要重新定位、自我改进。

心随部队一起“动”,对官兵而言,要求是具体的、紧迫的。部队改编调整后,工作任务、工作作风、工作方式面临什么新情况,有什么新要求?潜在敌人是谁?新的战场在哪?短板弱项如何补齐,特色优长怎么发挥?把这一系列的问题回答好、解决好,才算是与部队的变化“同频共振”。我们坚信,只要广大官兵紧跟改革步伐,把岗位当战位、把平时当战时,以只争朝夕的心态深钻研、练本领、强素质,不断地刷新和提高自己,就一定能履行好新的职能使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