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为啥说“要吃肉就得机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彬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02 12:46

没有机动就没有主动

“兵贵神速”是一条军事常识,也是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战胜对手的不二法门。红军当年为什么在几十倍于己的敌军围追堵截情况下,能够穿插迂回、化险为夷,就在于依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出奇兵”。

拿破仑曾将其作战的成功归结为“善于实施灵活的机动”,恩格斯在《法国作战方法的评判》一文中也指出:拿破仑“依靠出色的成功的机动,甚至使暂时的失败也成为有助于取得最后胜利的行动”。快速而有效的机动,能够使部队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形成兵力兵器对比的优势,进而寻找对方弱点,为捕捉有利战机提供条件。从蒙古铁骑的“大鱼鳞阵”到纳粹德国的“闪击战”,再到红色苏联的“大纵深”,都能找到以快制胜的影子。如果没有快速机动作保障,再高深莫测的战术都形同虚设。

“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一支部队的机动能力如同拳击手打出的拳头,谁动作快、打得准,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和制胜点。早在红军时代,飞夺泸定桥的红4团,就在大渡河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过平行赛跑,最终以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神速超过了早出发几个小时的国民党军,避免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快速的行动不但能使对手的优势减少到最低限度,还可以及时抓住有利的战机,组织有效的进攻。

机动不仅能够提高部队打击力,对敌实施有效打击,还有助于增强部队防护力,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是应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有效手段。科索沃战争中,为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的空中打击,南联盟军队除采取“藏、骗、变、散”等战法外,其主要措施就是实施广泛而积极的战场机动,并提出了“机动就是生命”的口号,要求部队“早晨起来就不能在晚上睡觉的地方停留”。尽管 北约部队对南联盟实施了长达78天的高强度空中打击,但对南联盟军队造成的毁伤却不大。

刘伯承元帅曾对战斗中的机动作过形象的比喻:“要吃肉就得机动,牛抵角只能啃骨头,至多也只能吃到排骨。”现代战争中,信息浩如烟海,阵地转换频繁,多维战场交错,以大吃小的战争哲学,已演变为今天的以快吃慢。在发现即摧毁的“读秒”战场,要想战时快敌一秒,必须战前多争一分。只有不断提升部队的一体投送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战场的情况变化,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