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蜂群”作战,该怎么看怎么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燕清锋 杨建明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29 02:14

“蜂群”作战古已有之,最早在十三世纪蒙古人远征作战行动中就可以看到这一战术的影子。只是近年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人机“蜂群”作战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作为无人机“蜂群”作战技术的先导国家,美国正致力于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主要有战略能力办公室的“山鹑”项目、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小精灵”项目、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忠诚僚机”项目、海军研究局“低成本”项目等。美国把无人机“蜂群”技术列为“第三次抵消战略”五大支撑技术之一,甚至宣称无人机“蜂群”技术是核武器技术以来军事技术领域内最重要的发明。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无人机“蜂群”作战运用?又该如何应对无人机“蜂群”呢?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蜂群”作战,该怎么看怎么办?

资料图。

“蜂群”作战改变作战形态

■燕清锋

技术决定战术,颠覆性技术将颠覆原有的作战方式,给各层次指挥员更多的战略战术选择。今天的无人机“蜂群”作战,通过模拟群聚生物的协作行为与信息交互方式,以自主化和智能化的整体协同方式完成作战任务。它有5个重要特征:一是去中心化,即没有一个个体处于主导地位,其中任何一个个体消失或丧失功能,都不影响群体功能。二是自主控制,即所有个体只控制个体行动,并观察临近个体位置,实时自主协同。三是集群复原,即集群受外力改变群体结构、位置时,新的集群结构会快速自动形成并保持稳定。四是功能放大,即集群能够克服个体能力的不足,通过协同实现整体能力放大,即1+1>2的效果。五是零伤亡化,这使得“蜂群”作战运用具有较低决策门槛和政治风险的优势。

(一)渗透侦察。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技术基本都是微小型无人机(除“忠诚僚机”中改装的无人战斗机外),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能够轻易突破敌方防空体系,可以运用携带的各型模块化的侦察探测设备,悄悄潜入对方防护严密的区域进行抵近侦察,并通过蜂群间的数据链,将情报接力传回,为作战提供可靠的情报保障。

(二)诱骗干扰。由于敌方对空防护严密,隐身轰炸机或战斗机强行进入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此时,可用成本极低的小型无人机充当诱饵或者干扰机,引诱敌方防空探测设备开机工作,暴露阵位;或者吸引防空火力,消耗防空兵器。另外,无人机“蜂群”还可携带电子干扰设备,组成前沿电子战编队,对敌方的预警雷达、制导武器进行电子干扰、压制、欺骗等,为后续作战力量开辟安全走廊,为空中突击提供可靠的掩护。

(三)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可根据任务需要,在“蜂群”内灵活配置侦察探测、信息处理、导弹火力等模块,形成一个侦察——打击编队;或由若干个无人机“蜂群”分别配置侦察、火力模块,再组成一个大型突击编队,深入敌方纵深,对关键目标或高危目标进行实时的侦察打击,以达成战略性的作战目的。

(四)协同作战。为了降低作战风险和成本,可运用大量的低成本无人机携带更多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导弹,组成前沿作战编队,而有人驾驶飞机则从后方对无人机“蜂群”进行指挥控制,使其对复杂、高风险区域的目标进行打击;或者根据空中作战需要,与有人机组成编队,由有人驾驶飞机控制无人机“蜂群”作战,并掩护有人驾驶飞机安全。

(五)集群攻击。充分运用“复眼”战术(即:在无人机平台上加挂小型雷达和光电侦测设备,相互以数据链和卫星信道通信,一次部署7套以上形成集群 ),使大量无人机携带不同类型设备和各种弹药,同时对敌实施电磁压制、火力突防、侦察跟踪、火力打击等行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饱和攻击,使敌难以应对,从而突破敌防线,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作战目的。

“一叶知秋”。随着智能、网络、协同与控制技术和无人平台技术的发展,未来在陆、海、空、天各个领域将出现类似于“蜂群”的“狼群”“鱼群”“星群”等各类无人作战集群,实施全域无人作战集群攻击与防御作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