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守岛青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王韵
2022-06-14 07:23:51

守岛青春

祖国的海防线上,散落着一颗颗如明珠般璀璨的岛屿。多少年来,一代代海防官兵秉承“老海岛精神”,不惧风雨,战风斗浪,将昔日荒凉的小岛打造成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用热血青春守卫着祖国万里海疆。

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聚焦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的4名战士。在孤悬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在与孤独相伴的岁月中,他们始终用坚守的姿态诉说着最深情的告白:“有我在这里,请祖国放心!”

——编 者

心中的故乡

【人物名片】马少杰,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人物名片】马少杰,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老兵马少杰有两个故乡——一个在梦中,一个在脚下。他习惯将自己驻守的北隍城岛称作第二故乡。

北隍城岛地处渤海海峡“咽喉”。从海上远远望去,小岛像肃然挺立的哨兵,守卫着京津海上的东大门。威名远扬的“渤海前哨”就矗立在小岛的最高峰上。

那一年,19岁的马少杰在海上航行4个多小时后,登上了北隍城岛。上岛第一天,班长就教唱了歌曲《战士第二故乡》。马少杰喜欢这首歌的旋律,更感叹歌里战士坚守的不易,可他日夜思念的依然是远方的家乡。

岛上种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槐树。“它们叫扎根树,”班长告诉大家,“每棵树都代表着一名上岛官兵扎根海岛、建功海防的决心。”转年春天,在这片绿荫旁,马少杰种下了属于自己的“扎根树”。

十几年过去了,马少杰的“扎根树”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十几米高的大树,他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连队骨干。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兵上岛,马少杰前后带领几百名战士种下了属于他们的“扎根树”。

小岛虽小,但其见证的历史在守岛官兵心里沉甸甸的——历史上,西方列强曾7次从这里入侵。那段屈辱的历史时时触动着驻岛官兵的心灵:有海无防,必遭人欺。

马少杰同岛上的其他官兵一样,把艰苦的环境当作“磨刀石”。在上岛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时光悄然飞逝,在守岛的第6年,妻子盼归的呼声越来越急切。为此,马少杰写信邀请她来岛上转一转。

不久后,马少杰把妻子接上岛,俩人并肩从小岛的这头走到了那端。一路上,他给妻子讲述着小岛的发展变迁和海防建设的历史。路过训练场时,马少杰语气兴奋起来:“我们天天在这里摸爬滚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马少杰唱起了《战士第二故乡》,歌声伴着海浪,被海风吹向远方。妻子认真地听着,泪水涌出了眼眶。她知道,这座位于大海深处的小岛俨然已经成为丈夫心中的故乡。

妻子回去后,一封信寄上了岛:“我的脸被海风吹得有些过敏了,看来以后要多去探望你才能适应。这次上岛,我真正感受到你身上的责任,留下来吧,把岛守好……”

合上信,马少杰眼角有些湿润。他喃喃自语:“留下来,把岛守好。”

前不久,连队组织实弹射击。随着连长一声令下,官兵全副武装到达战位,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直扑目标,一击命中。

马少杰带领全班打出首发命中的好成绩。在射击训练结束后,全班并没有为此庆祝。因为对于班里即将退伍的两名战友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实弹射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座位于渤海深处的小岛将一批批“守岛人”迎来,又送走。而每逢初见或离别,马少杰都会带着全班唱起这首歌:“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

情满“拥军船”

【人物名片】刘仰明,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

【人物名片】刘仰明,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

“仰明,船拐个弯就到,螺旋桨缠上渔网了,你过来看看啊!”“泰叔,放心吧,我在码头候着您!”刘仰明放下电话,急忙奔向码头。

不远处的海面上,周身涂着蓝色船漆的小木船随着海浪起伏,向着苏山岛缓缓驶来,船舷上用红漆刷着的“拥军船”三个字渐渐清晰起来。

船靠上码头,泰叔尝试着调整船身,但渔网越缠越紧。此时,身着潜水服的刘仰明,把一端绑在船身的长绳系在腰间,潜水镜后的眼睛露出笑意:“泰叔,您休息一会儿,交给我吧!”

刘仰明深深吸了一口气,跃入海中。很快,他的手指便触摸到螺旋桨叶片上缠着的渔网。他颈肩用力顶着船底,左手扯住渔网,右手挥动刀具。

码头波浪起伏,泰叔焦急地叩响船舷,可水下没有回应。在下水后接近两分钟时,刘仰明踢动双脚,浮出水面。他一手扒着船舷,一手高高举起割断的渔网,大口喘着气:“泰叔,启动发动机试试。”

一阵先慢后快的发动机轰鸣声响起,螺旋桨运转正常。“抓紧我的手!”刘仰明用力攥紧泰叔粗糙的手,攀上船舷。

就在攥住泰叔手的瞬间,他恍惚记起15年前,自己就是拉着泰叔的手跃上“拥军船”的。

乘坐“拥军船”上岛,是连队迎接新兵的传统仪式。“抓紧我的手!”码头上,泰叔对着胸戴大红花的刘仰明伸出温暖的大手。他迟疑着,伸手握住,跨过脚下的浪涌,坐进船舱的小板凳上。

小岛远离大陆,抬头望天,低头看海,刚上岛的刘仰明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那段时间,刘仰明掰着指头期盼着,就盼着码头上响起短促的喇叭声,那意味着泰叔送来了家信。

刘仰明收到第一封家信时,泰叔搂着他的肩,笑着安慰道:“新兵都会想家,有什么心事也可以跟泰叔讲。”如父亲一般的关爱,让刘仰明眼泪直打转。

追溯“拥军船”的历史,还要从1960年3月说起。当时,山东荣成人和镇院夼村两位村民出海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附近海域迷航。就在二人体力快要耗尽时,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呼救声,便站在岛崖边使劲敲着锣鼓为之指引航向,渔船因此成功脱险。

一次援救,牵起一段情谊。从那时起,院夼村“拥军船”就开始义务为驻岛部队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家属,用62年的坚守,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

刘仰明上岛时,是“拥军船”航行的第45年,泰叔是第5任船长。因为入伍前学过汽车驾驶和维修,刘仰明在连队很快成为技术能手。每当“拥军船”出了故障,泰叔都找他来修。渐渐地,刘仰明自告奋勇地当上“拥军船”船副。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院夼村又配置了一艘白色交通艇作为“拥军船”,渔民王行国担任第6任“拥军船”船长。如今,两艘“拥军船”共同“服役”,为驻苏山岛官兵带来更多便利。去年“拥军船”船长集体获评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泰叔和王行国作为船长代表上台领奖,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刘仰明也感到由衷的自豪。

士兵的荣光

【人物名片】史邓雨,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

【人物名片】史邓雨,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

凌晨2点,史邓雨走上哨位。

海风呼啦啦地吹,卷起海浪击打着礁石,腥咸的气息扑面而来。因为前期备战比武导致韧带受伤,3个月过去了,他的膝盖还是隐隐作痛。

史邓雨挺了挺腰背,把自己牢牢“钉”在哨位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思绪穿过潮湿的海雾,回到新兵下连的那一天。

船舱门缓缓打开,史邓雨第一次踏上大竹山岛。他环视着阴沉沉的天和光秃秃的小岛,心里不禁有些打鼓。

穿过荒凉的码头,踩着碎石小路走进宿舍,史邓雨还未安顿好行李,便被班长的话吓了一跳。“岛上没有淡水,要注意节约,运水船两周才来一趟。”战友们面面相觑,略显凝重的气氛在宿舍蔓延开来。

在岛上转了一圈后,史邓雨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细节。岛上有一堵“励志墙”,由上百块刻满文字的石头砌成,石头上刻着“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矢志不移海岛魂,与时俱进竹山人”等铮铮誓言。山坡上还有几块面积很小的菜地,班长说菜地名叫“巴掌田”,皆是“老海岛”当年一锹一镐垦出。

“竹山男儿多壮志,战天斗地我为先。”起初,对班长的这句话,史邓雨并没有很深的感触。直至他经历了大风停航、抡起钢钎大锤自建营房、耕耘“巴掌田”收获了果实,才深深理解。一年多的守岛生活,承载了几多艰辛,战友们却总是笑着面对。史邓雨也逐渐明白了班长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代守岛官兵扎根海岛、建功立业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对“老海岛精神”的深刻体悟,史邓雨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尖兵。

2016年,单位组织雷达集训比武。在雷达捕捉目标课目中,史邓雨凭借着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创新出一套自动与手动相配合的操作方法,一举夺得比武冠军。当年,他荣立三等功。

2017年,史邓雨成为连队响当当的班长。他带的兵有三人走上骨干岗位,两人在考核比武中取得名次。到年底时,班级荣立集体三等功。

2019年,史邓雨参加上级比武,辗转四地,以让院校专家竖起大拇指的成绩取得雷达班组第一、总评第一。他也因此再次荣立三等功。

旅里组织的事迹报告会上,史邓雨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报告会后,史邓雨成了“身边的榜样”。有新兵在与他聊天时说,要以他为榜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海防战士。

那一刻,被年轻战友们团团围住的史邓雨,真切地感受到一份属于士兵的荣光。这份荣光,来自于他扎根海岛日复一日的坚守,更是他践行“老海岛精神”的最好证明。

大海、孤岛、灯塔、礁石、巨浪……此刻,海风又起,史邓雨握紧钢枪,目光坚毅,在海风中昂然挺立。

建功刘公岛

【人物名片】王建军,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人物名片】王建军,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红日西垂,锦霞接天,整个刘公岛都沐浴在橘红色的光芒中。倏忽间,一阵整齐的口号声划破了小岛的寂静。一级上士王建军和他身后的队伍,正沿着岛与海的分界,勾勒出一段迷彩线条。

这支队伍很快就穿越海滩,来到山上绿荫掩映的小道。忠魂碑、甲午战争纪念馆、古炮台依次跃然于视线。紧紧盯着环岛跑的终点——正旗山顶锈迹斑驳的古炮台,王建军运足底气,叫响口号,惊飞一片休憩的海鸥。队伍陡然加速,随即迷彩身影一个接一个地冲过古炮台。

刘公岛,不仅仅是座岛。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标。“当年北洋水师官兵的喊杀声,似乎被海风裹挟着穿过百年时光,吹到我的耳畔。”守岛的这些年里,王建军无数次凝望这座蓄满剧痛的遗址,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这身军装的分量,“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人手里,我们就要奋力跑好这一程!”

脚下的军旅路,是责任、是使命、是坚守。入伍第2年,王建军作为重机枪手,代表连队参加团里的技能考核,与精武尖兵同台比拼。几轮比试下来,他摘下重机枪射击项目的金牌。

也是在那一年,他被推荐去兄弟单位带教。教员队伍中,他的义务兵肩章格外引人注目。两年后,王建军如愿站在毛主席赠予连队的“红心向阳树”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17年,王建军从一名重机枪手转岗为一名防空兵。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时间,他感到了失落和迷茫,但连队代代相传的口号一次次在心头翻涌——“这里有我,屈辱不会再现!”

随后的日子,王建军捧着新大纲反复研读,与战友们一同摸索前进。在单位组织的防空专业比武中,他连续3年夺得第一。

站在刘公岛的古炮台上,王建军时常感觉有隆隆的炮声从远方传来,透过耳膜,直抵心坎。

经历过甲午国殇的“剜心之痛”,见证了民族独立的奋起抗争,国家安全的警示之钟始终回响在刘公岛上。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在刘公岛建成后,王建军主动报名并成为一名国防知识讲解员。

在岛上,新兵下连的第一课,便是听王建军讲述甲午战争的历史。“黄岛炮台国帜三易、北洋舰队阖船俱没、腐朽政府丧权辱国……‘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悲痛而又深沉的讲述仿佛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王建军注意到,台下很多年轻战士的眼睛里都泛起了泪光。“知耻而后勇,过去有多悲壮,未来就有多光亮。”

百年海风吹散了甲午硝烟,岁月仍被坚守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每一个黄昏,王建军和战友们依然会绕着这座不大的岛屿奔跑。他们的身影让人想起《七子之歌·威海卫》中唱的:“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