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镜 丰碑不朽
——纪录片《飞越抗日根据地》赏析
■郑蜀炎
纪录片《飞越抗日根据地》节目海报。节目组提供
无论是浓烈的历史烽烟,还是纵情的胜利欢歌,从来遮蔽不住深刻的时代视野。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许多讲述那场伟大战争的影视作品,或如壮怀激烈的激越诗章,或如凝重斑斓的文化长卷,以铮铮作响的精神气质,呼唤着对那段光辉历史的敬意与共情。
“又踏层峰辟新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10集纪录片《飞越抗日根据地》,选取了航拍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全景还原血与火的历史,在新的叙事手段中呈现山河万里的凛然铁血。
作品依托这样的历史与数字展开了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期间,建立了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
简而言之,根据地是我党依据地理优势、群众基础等条件建立的领导抗日战争的核心区域。它既是军事意义上的战略要地,又是稳固的后方支撑基地。面对日本侵略者刀锋扑面的攻城略地,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地理地标,而是承载着民族希望、高燃起救亡火炬的精神坐标系。
剑动三军气,当为万里城。抗日根据地,就是破侵略之利剑,捍家国之干城。
一段掩埋山林的历史,呈现一段悲壮的史实。我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红石砬子。90多年岁月的风云覆盖,这里只留下一片遗址。考古队依据老百姓的记忆传说进行了发掘考察,终于确认了这里曾经是一个抗联密营。一支抗联部队曾在这里坚持武装斗争约7年时间。通过出土的弹壳、弹片及火药炸痕,可以认定这里经历了一次惨烈的战斗。但是,究竟是一次伏击还是一次突围?这支部队转战何方?这一切已经湮没在茫茫林海中。但是,它却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打响东北抗日第一枪的见证。
有着“抗日模范根据地”之誉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通过164个县民主政权的建立,用民主进步的火把映照出中国农村几千年未有的景象:民主选举、减租减息、妇女解放、支前参战……恰如诗人艾青1940年写下的《火把》:“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靠着人民战争的威力,抗战军民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战斗,其中包括平型关大捷、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等著名战例。巍巍太行、浩荡黄河、雄伟长城……磅礴而豪迈地书写下人民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与辉煌。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说到根据地,镜头当然要尽览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从高空俯瞰宝塔山、杨家岭、枣园……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景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因其蕴藉的红色血脉、积淀的民族记忆、浓缩的时代风云,已经远远超出地理概念和风物视野。
从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精辟阐明与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到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朱德发布7道全面反攻命令,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镜头里展现的这些历史文献,让我们记起1944年,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访问延安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深信,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在下一个十年里将证明这一点。”
还历史以巍峨,还生命以鲜活,还岁月以温度,还沧桑以色彩。
纪录片对根据地的全景描述,无疑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皇皇的英雄列传。而且,对普通人物、平凡个体的关注,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特色,使之寻找到既承载历史重量又具备丰盈情感的表现路径。
比如,百岁老兵王扶之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了一个望远镜。那年他14岁,此后他参加过许多战斗,却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打败鬼子”的喜悦。战斗中牺牲的连长胡俊源一直未列入烈士陵园的名册。2011年才发现,胡俊源牺牲后,他的战友吕二奴将其遗体背回家乡,安葬在自家墓地,为其守墓数十年。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17岁的司号员崔振芳,凭借兵工厂自制的100多颗手榴弹和一把军号,与偷袭的日军对峙,掩护战友们撤离……
纪录片通过叙事的转换,将人性的微光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韧性,宣告着:即便在最暗的黑夜,人类文明的光辉也永不熄灭。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战争中,挫败、苦难甚至牺牲都是不可回避的。纪录片没有简单的复述历史的复杂与残酷性,而是在苦难叙事中展现中国军民的血性担当、大义凛然,从历史叙事中延伸出面向当下与未来的价值。
1944年,广东东莞的老虎山战斗,由5位少年组成的“少年班”,全部牺牲在阵地上。东北抗联有一支由抗联后代、矿山童工组成的“铁血少年营”。1936年,在辽宁海城唐帽山战斗中,6位小战士在弹尽粮绝后奋身跳下悬崖。1944年除夕,日伪军偷袭山东省临沭县朱村,24名八路军战士为保卫村庄壮烈牺牲。81年过去了,大年初一用24碗饺子祭在烈士纪念碑前,已经成为朱村独特的村俗……
这些留在硝烟中的淡淡背影或许已经不再清晰,但是,纪录片通过叙事的转换,用细节为被遗忘的往事塑形、用深情传递直击心灵的吟唱。
纪录片的每一集,还通过不同时间与空间交汇点的相遇,呈现曾被战火洗礼土地上的新景新貌新气象。
所有的美都是有理由的。祖国山河之美,源自它凝重的历史、源自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为这片土地战斗的人们……
躬逢盛世,这也是我们今天观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影视作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