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尖兵
■付康 郑茂琦
“行,交给我。”深夜的楼道里,一阵熟悉的声音传来。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样熟悉而坚定的回答总能给人一种踏实感。他是廖永勇,是北部战区海军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的一名一级军士长。
18岁那年,廖永勇光荣入伍,来到当时的鱼水雷仓库。然而,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人生中最为深刻的一课:学专业时,手里的装备电路图,在他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兵眼里,简直就是一部“天书”!
廖永勇知道自己底子薄,没别的窍门,就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下最苦的功夫。课堂上,他的眼睛像焊在教员身上,笔记总是全班记得最满最密的。
光听懂还不够,手上功夫也得练。他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电烙铁焊接电路板时,焊点总是歪歪扭扭。廖永勇知道,这不是个能取巧的活。于是,他课上练、课后也练,别人休息了,他还对着废板子一遍遍地练习。焊接时,白烟刺激得他眼睛又酸又胀,第二天早上起来连睁眼都费劲。可他洗把脸,又拿起电烙铁继续练习。
结业考核那天,他不光把三型装备的原理讲得头头是道,实操成绩更是冲进了前三。那时,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军营里,不怕你起点低,就怕你不努力。
真正让他走上创新道路的,是多年前的一次新装备培训课。当时,教员播放了一段3分钟的动画教学片,将复杂的装备原理变得像看连环画一样通俗易懂。廖永勇当时十分兴奋,心想:要是平时的教学都能这样,战友们能学到多少东西啊!
那时的他连电脑的开机键在哪都不知道,但他没有气馁。他从学习机开始,一个键一个键地练习;他攒了半年的工资,咬牙买回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没有教材,他跑遍驻地的大小书店……
多少个夜晚,廖永勇独自对着屏幕,逐字推敲、逐句调试、逐行修改。一个如今看来再简单不过的3D模型,常常要耗上他半个月时间。后来,在单位组织的“四会”教练员比武中,他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3D动画课件走上讲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动态演示。现场的评委们纷纷给出了高分,最终,廖永勇获得第一名。那一刻,他深深体会到:只要敢想敢干,普通一兵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某型手摇式升降平台是廖永勇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过去转运装备时,需要六七个战友合力抬运几百斤重的钢板,调整位置要耗时5分钟,还经常有战友被挤伤或压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进设备。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廖永勇跑遍了驻地相关类型的工厂,甚至利用休假时间到工厂当学徒,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改进思路。一天,女儿缠着廖永勇出去玩。一家三口来到海边,妻子为女儿拍照时,转头却发现廖永勇不见了!等了许久,才见他满心欢喜地跑回来,拉着妻女就要往回走。
原来,路边的租赁房车给了他极大启发:4个可伸缩的支腿竟能撑起大重量的房车,这样的构造完全可以应用到他的研发上。最终,一种手摇式可伸缩升降平台成功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转运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同时也有效减少了战士们在转运过程中受伤的可能性。
今年4月,廖永勇着手改进某型雷弹检测装置。以往的检测流程繁琐复杂,让人头疼不已。为此,他成立了攻关小组,带领团队反复进行研究。最后,一个0.1欧姆的电阻偏差始终难以攻破。0.1欧姆,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在战场上,“差不多”就是“差很多”,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廖永勇从程序代码查到电路板,从测试电缆查到每一根导线的选材,一遍又一遍地梳理。最后,问题终于锁定在一个继电器连接上。解决后,检测时间一下子从6分钟缩短到1分钟。
算下来,廖永勇带领团队已经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当这些成果应用到一线,廖永勇越来越坚信:小岗位同样连着大战场,在战斗力标准面前,永远不能有“将就”二字。
28年过去了,令廖永勇感到欣慰的,不是拿了多少奖牌、立了多少功,而是看到“创新”这颗种子在大队这片沃土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以前检测雷弹,大家得趴在地上,歪着脑袋观察刻度。他带的新兵于靖杰用一面小镜子辅助观察,不仅避免了装备磕碰,还提高了检测精度。再比如装备接地,以前得钻孔、拧螺丝,忙活半个多小时,还容易松动。如今,战士们改造的某装置应用到阵地上,几分钟就能完成装备接地……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土发明”“小创造”,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廖永勇永远记得那一天——自己入伍10000天的纪念日。他正跟随战舰执行雷弹保障任务。望远镜里,雷弹炽热的火光划破海空,拖着尾焰呼啸而出,在海面上激起阵阵水柱,精准命中目标。
那张在雷弹发射后拍摄的照片,廖永勇一直珍藏在身边。当时舰艏正对夕阳,一抹橘红色的余晖,刚好为甲板上的舷号数字缀上金边。他以被雷弹尾焰熏黑的发射架作为背景,拍下了他在舰艇上的第一张照片。傍晚的阳光带着暖意,映出他脸上明晃晃的喜悦。
(本文刊于2025年11月13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主播:朱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