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警士长陈兴军:这些“绝活”让人叫绝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余超 刘永徽责任编辑:王韵
2020-06-23 09:23

秦岭脚下,沙场练兵。

“轰……”一块重约8吨的巨石被一台挖掘机轻松撬动,操作手完全通过操作杆来感知平衡。

机身旋转,机械臂伸出、收回,找到平衡点后,挖掘机一侧履带逐步悬空,仅用单条履带行驶在25米长的单边桥上……

这是武警某部交通第二支队隧道一中队三级警士长陈兴军的绝活之一。

听音辨障有妙招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突发8.1级强烈地震,当地大量建筑物严重损毁,陈兴军所在部队接到救援任务后,主动请缨,随队出征。

陈兴军(左三)和尼泊尔战友合影 。

救援行动中,他冲锋在前、勇打头阵。因任务紧急,陈兴军被临时任命为代理排长,他带领21名同志前往西藏吉隆重灾区展开救援。那次,陈兴军听音辨障给一同参与救援任务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吉隆口岸热索桥作为进入尼泊尔境内展开救援的唯一通道,受地震破坏已成危桥,专家组评估可以通行,但桥下汹涌的河水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让官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都不许动,让我来!”陈兴军第一个站出来申请“出战”。他操作装载机驶上危桥,就在即将通过大桥时,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机械停在了距桥头仅2米的位置,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时,只见陈兴军蹿出操作室,攀上机械,手拿螺丝刀贴在引擎盖上,闭上双眼皱紧眉头,用力听着里面的声响。“缸盖垫损坏漏气”,仅仅过了十几秒,对讲机里就传来陈兴关于故障的原因报告。随后,他迅速拿起随车工具抢修,险情被成功排除。

“铁人”精神永无畏

2016年7月,湖北省红安县遭遇洪涝灾害,陈兴军所在部队作为主力军,主要负责此次应急串联钢桥的抢建任务。官兵要在短时间内将两座长61米的装配式钢桥串联搭建成一座122米的永久性钢架桥,难度和挑战前所未有。

陈兴军和战友在湖北红安抢险一线。

7月18日,水位猛涨,湍急的河水随时可能漫过围堰,让水下桥墩浇筑作业功亏一篑。“扑通”一声,陈兴军二话没说第一个跳入水中,扛起沙袋加固围堰。在他的带动下,几名水性较好的官兵也纷纷跳入河中,相互配合传运沙袋,提高了加固速度,确保了围堰安全和后续任务的顺利展开。

七天鏖战,桥梁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只剩危险系数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精度要求最严的推桥、拼接作业。“让我来!”只见陈兴军操作装载机在狭窄、泥泞不堪的桥头一点点缓慢推进200多吨的巨型钢桥,并时刻注意着指挥员和安全员发出的指挥信号。为防止桥面偏离,钢桥每次最多只能推进20公分,最少仅仅只能推进3公分,这对于操作手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他小心翼翼地边操作机械边修正角度,额头上珍珠般大小的汗珠不停地滚下。

经过近三天三夜艰苦奋战,推桥、拼接作业顺利完成,“八一长胜桥”终于建成。

用心帮带献真情

“把工作当事业干,把训练场当战场,把身边战友当亲人”,这是陈兴军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兴军正在修理装备。

和许多“老师傅”一样,陈兴军话不多,干起活来却很拼,也很细致。几周前的一个车场日,陈兴军在检查维护机械时发现有一台机械履带有松动的迹象,他没有着急责备这台机械的负责人,而是在确定故障原因之后,先带人维修,手把手教方法、排故障,确保了次日战备训练正常开展。

爱刨根问底、善总结经验、勤钻研学习的陈兴军还经常带领机械小组、班排人员研究如何高质量完成机车检修维护工作,为中队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出谋划策。“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救援机械就是我们的‘战斗机’,陈兴军就是我们的‘王牌机长’!”上士李蒙说。

陈兴军(左)传授装备保养经验。

通过勤奋学习和实战历练,陈兴军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维修方法,各种疑难杂症他都能轻松搞定,他也毫不吝惜地给身边战友倾囊相授,中队10余名骨干在陈兴军的帮带下精通了5种机械车辆的操作和维护保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