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习近平文莱之行的多场活动在文莱努洛伊曼王宫展开。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到访。两国元首在会谈时,一致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政新闻眼》带您从七个视角来观察习近平的文莱之行。
1 “和平之邦”迎贵宾
文莱国名寓意“和平之邦”,自古与中国就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两国在1991年建立外交关系。去年9月13日,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此访标志着两国元首在一年多时间实现了互访。
△媒体记者提前就位等待欢迎仪式开始。(央视记者康辉拍摄)
△欢迎仪式上习近平和哈桑纳尔所在的检阅台。(央视记者章猛拍摄)
△穿着防雨罩的礼炮。(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提前就位的仪仗队。(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19号上午11点左右,习近平在努洛伊曼王宫出席了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举行的欢迎仪式。
△女生戴头巾,男生戴宋谷帽,欢迎习近平主席。(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从欢迎仪式的现场你可能注意到了,文莱的女士戴着彩色头巾,男士戴着黑色的宋谷帽。因为文莱是伊斯兰教国家,头巾和宋谷帽是民众参加正式活动的着装标准。
2 “南亚小熔炉”+“东方威尼斯”
文莱也被称为“南亚小熔炉”。这里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极具多样性。马来人占65.7%,华人占10.3%,其他种族占24%。马来语是官方语言,英语是通用语言,阿拉伯语、汉语也较为常见。
△这个招牌包含中文、马来文、英文、阿拉伯文。南亚“小熔炉”从这个招牌就可略见一斑。(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文莱当地人从小也学习阿拉伯语,因为伊斯兰教是文莱国教。文莱大约有一百多座清真寺,其中最宏伟、最著名的要数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清真寺。
△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清真寺是文莱的国家地标之一,以第28任文莱苏丹的名字命名。它于1958年建成,修建所用的花岗岩来自中国。(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文莱还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在这里,有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村落”。
△木制房屋靠插入河底的柱子作为支撑,连片的木房子顺着河道不断延伸。(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这里的30多个村落由长度约30多公里的木板道连接。(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水上的士”是水村居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块文莱元坐一次。(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目前文莱仍有近一万三千人在“水上村落”生活,占总人口的3%。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医院、学校、邮局、加油站和清真寺。
△水上清真寺。(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