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小先生》:中国版的《爱的教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查晶芳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7-13 09:01:42

爱如清风徐来

■查晶芳

近来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庞余亮散文集《小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如同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这一程,身若不系之舟,爱如清风徐来,温暖与感动恰似无边春水,潺潺湲湲,涟漪不断。

作品中那简陋的校舍、泥猴似的孩童、黑板上蹦来蹦去的光斑,还有那些长在树上的名字、靠墙栽着的栀子花,于我而言,无一不是记忆深处亲切温暖的故友。在庞余亮的笔下,那些人与物多了一层圆融莹亮的光泽。恰如作家赵丽宏所言:“《小先生》是中国版的《爱的教育》。”

“小先生”的爱里,没有宏大壮阔的场景、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没有鲜亮华丽的辞藻、慷慨激昂的抒情,有的是童真的诗意、深沉的悲悯和温暖的关怀。

乡村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喂养了作者在乡村的寂寞岁月。每一天,他都会在那片“纸操场”——备课笔记上,“种”下一株素朴而充满诗意的花草。因为有爱的滋养,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洋溢着诱人的清芬。

《一朵急脾气的粉笔花》《跑吧,金兔子》《穿白球鞋的树与调皮的雪》《我听见了月亮的笑声》……这些散文富有诗意的色彩,更有情感的升华。“小先生”看到孩子们在雨后的泥操场上相互交叠的脚印,感觉“像一幅简单明了又深奥莫测的水墨画”;他们做操时一字排开,影子也一字排开,“多像是种在操场上的棵棵水稻啊”。夜晚家访回宿舍时,因为近视不小心陷进了泥洼,弄得双臂双腿全是泥时,他仍然开心地听见了月亮的笑声,“清脆,爽朗,就像环护月亮周围的宝石一样的星星”。“小先生”以一颗纯善风趣的诗心,为乡村孩子们点亮了一盏多彩的童年之灯。那温馨明澈之光,也将自己的未来之路照得通透敞亮。

更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时时涌现出的师者仁心。“小先生”从不板着面孔责骂那些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对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更是极力维护他们的尊严。尤其是那个连其家人都称之为“哑巴”的男孩,“小先生”一直坚持叫他的学名,每次班上点名,“只要我看到他举起手,我就感到他心里的自尊又长出了一片新叶”。而这样的新叶,在“小先生”悉心浇灌的每一株“花木”身上都不断萌发。

当读到作者对早夭孩子的描写时,我心底某根沉寂经年的记忆之弦,刹那间颤动起来。我想起了自己在二年级时的同桌——那个少言寡语的男孩。他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特地安排他坐我旁边,让我在学习上帮助他。可还没当同桌几天,他就在一个夏日的黄昏,被湍急的河水永远地“带走”了。我一直记得他苍白的脸,记得他的名字。“我还常幻想,他们没死,也没有长大,他们只是骑着一匹白马走远了,走到远方的草原上去了。”当我读到《小先生》中的这段文字时,忽觉心底的那个黑洞豁然开朗了。我仿佛看到遥远的天边,那个少年正在夕阳下挥动长鞭,打马而去……时隔多年,在作者的文字里,我童年那个冰冷的伤口获得了温暖的安抚。

在乡村学校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壤上,“小先生”以爱为犁,用真诚执着持续不停地浇灌。多年之后,岁月的馈赠如期而至:他悉心耕耘之处,水田漠漠,秧苗青青。每一株青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温习,可以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