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田野:宁可站着生活一秒,也不跪着生活一生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13 16:09:35

“宁可站着生活一秒,也不跪着生活一生。”这是著名抗日英烈田野的人生誓言。

田野,原名赵观民,曾化名赵耕田、陈牛、张健翼等。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一个贫苦家庭。贫困,激发了田野奋发学习的强烈欲望。193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第二职业学校”,并成为保定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到天津,担任河北工学院地下党支部书记。

其时,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在天津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在中共天津市委领导下,田野以学校实验室助理员的公开身份做掩护,一面联络进步师生,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一面同李楚离、王仲华、朱其文等人领导“天津工人救国会”、“天津各界救国会”的工作,担任“天津工人救国会”主任和党团书记。同时,还深入文艺战线,联合邵冠祥等爱国青年诗人组织“海风社”,用诗歌艺术开展抗日宣传,有力地推动了天津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抗战爆发后,田野根据中共河北省委的指示,参加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多次前往冀东,为冀东抗日大暴动作准备。暴动胜利后,负责平津唐点线委员会工作,具体负责天津和北宁路党委的工作。团结爱国青年,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秘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3月赴冀东,任西部地区党委代表,整顿、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抗日,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0年5月,冀东西部根据地初步形成,田野任地委书记,兼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委书记。他经常身带数人,流动工作。每到一处,深入群众,问寒问暖,解决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他与冀东军区领导人包森等一起,共同指挥了无数次战斗,粉碎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多次“扫荡”。

针对根据地干部大多是从农民中提拔上来的,斗争英勇,但文化和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田野以身作则,带动和影响广大干部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还多次举办干部训练班,培养大批土生土长的干部,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西部地区抗日斗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至1941年5月,蓟宝三联合县发展到12个区,根据地人口达50余万人。除敌人死守的据点和要道外,几乎全部成为抗日军民的天下。田野被当地的干部、群众称之为“咱们的好书记”。原冀东根据地主要领导人李运昌、李楚离都回忆说:“田野是深受冀东干部、群众爱戴,年轻有为、不可多得的好干部。”

▲田野牺牲时随身携带的物品。

1942年9月,日军为实现“非夺取冀东不可”的狂妄计划,疯狂进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冀东西部平原地区几乎全被日伪吞食。为保存力量,田野奉命带领干部和游击队,由平原地区转移到兴隆的深山区,继续坚持斗争。因过度劳累,痔疮病发作,痛得不能走路,仍咬牙坚持工作和战斗。最后在组织决定下,到老乡家养病。因叛徒告密,19日被敌包围,身边仅有几名警卫和医护人员。激战中,警卫员要背他突围,他执意不肯,坚定地对同志们说:“不要管我,各自为战,能冲出去的就冲出去。”最后同敌人展开肉搏,壮烈牺牲。

当地干部群众将田野烈士遗体装殓后,埋葬在他最后战斗过的山坡上。1957年迁葬盘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