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多么响亮
■李仲 贾召荣
哪位女性不眷恋如瀑青丝?可在山东海阳纪家店村,老人们发现,不知从哪天起,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纷纷剪掉了自己心爱的长辫子。不用猜,这准是村里青妇队长陈桂香带的头。
那时,在胶东大地的抗日烽火中,陈桂香剪下的乌黑长发,已经捻成敏锐的引线,紧紧缠绕在打鼠夹上,成为令敌胆寒的“头发丝雷”。
如今,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静静展示着一张1944年的老照片。镜头定格了19岁的陈桂香,彼时她尚未剪发,乌发如瀑垂落肩头,眉眼间漾着青春光彩。陈桂香尤为珍视这张照片,曾感慨道:“当时我是多么喜欢自己那头长发呀,可是为了对付越来越狡猾的日本鬼子,还是忍痛剪下来做‘头发丝雷’。”
剪断青丝之前,果敢和坚定就在陈桂香的身上深深扎根。1942年,日寇“扫荡”的阴影笼罩着纪家店。一天,3名被敌人追赶的八路军伤员踉跄着跑进村子。年仅17岁的陈桂香二话没说,立刻把他们藏进自家的地窖。凶恶的敌人冲进她家,翻箱倒柜,用枪托狠狠砸她的肩膀,逼问伤员的下落。她咬紧牙关,只字未吐。事后有人问她:“你就不怕鬼子把你抓去严刑拷打?”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宁肯被敌人打死,也不能暴露八路军伤员的情况。”同年夏天,反“扫荡”战斗打响。一名重伤员命悬一线,陈桂香带着村里的姐妹,顶着呼啸的子弹冲上战场,硬是把伤员背进隐蔽的山洞。她们日夜轮班守护,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伤员的生命,并将他安全送回部队。
1944年8月,陈桂香参加了民兵第3期整训。她学得格外认真,埋地雷、投弹、射击,每一项内容都没落下。到了冬季大整训,她给自己定下清晰的目标:“学会埋3种雷,手榴弹30步要投准,土枪70步打三中二,每天还得认一个生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整训结束考核时,陈桂香以过硬本领名列榜首。她不但自己能读书看报,还当上村里“扫盲班”的老师。
1945年5月,一队敌人气势汹汹地扑向纪家店。得知消息后,陈桂香带领民兵赶往村头。趴在地面上,她就能听见敌人马队的蹄声。她镇定自若地埋雷、挂弦、撤退、隐蔽,动作干净利落。不一会儿,只听几声巨响,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
陈桂香不仅有胆量,更有智慧。1945年盛夏,得知日寇又要来“扫荡”,她看着火辣辣的太阳,心里琢磨,天这么热,敌人肯定得找水喝。忽然计上心来,她立刻安排民兵们走街串户,让家家户户把水缸倒空。同时,她在村里那口水井周围巧妙布下连环踏雷,井绳边还特意放了一个水桶当诱饵。果然,又渴又累的敌人找不到水喝,就一窝蜂似的扑向水井。随着爆炸声响起,13名敌人被炸死炸伤。由此,“井台雷阵”的故事很快传遍胶东。
在海阳地雷战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双千层底布鞋。鞋底上,“保家卫国”4个字针脚细密有力,那是陈桂香在夜晚熬红双眼、一针一线绣下的信念,也是她全力组织姐妹们支援前线的见证。1945年春节,海阳民兵准备攻打汉奸赵保原的老巢。陈桂香响亮地保证:“后方的事全交给我们,你们放心上前线!”她带着妇女们连夜推磨,赶制面粉。天刚亮,她又前往邻村,组织起两支担架队,把粮食和担架一起送到前线。完成任务回村,她顾不上歇口气,又忙着查岗哨、烧热水、准备新的担架。
当年的《胶东日报》与《大众日报》,都曾报道过陈桂香和青妇队的热血壮歌。在青岛市博物馆的藏品里,一张泛黄的漫画剪报《陈桂香和她领导的妇女模范小队》静默如碑。那薄薄的纸页,浸润着1945年的墨香,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卓然风采。
1945年8月,在胶东军区第二届英模大会上,陈桂香被授予“胶东民兵英雄”称号。不久,她又当选为山东省抗日民兵英雄。一首《女英雄陈桂香之歌》就在那时悄然传唱开来:“可爱的女英雄陈桂香,你的名字多么响亮,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开在胶东大地上……”她的英雄故事,还跟随3位美国记者的笔端传向世界。
1959年4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影片《地雷战》剧组人员来到青岛市,寻访时任市北区法院法官陈桂香,了解她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陈桂香翔实生动的讲述,深深打动了剧组人员。不久,陈桂香便接到出演电影《地雷战》的邀请函。虽然她最终没能走上银幕,但女主角“玉兰”身上有她的影子。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宁肯被敌人打死,也不能暴露八路军伤员的情况”这句话,如今镌刻在海阳地雷战纪念馆的展墙之上。人们不会忘记,这穿越时空的铮铮誓言,来自一位曾剪去长发、支持抗战的女性——陈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