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展,192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板仓,是杨开慧的侄女。杨开慧牺牲那一年,杨展只有10岁,得知自己的姑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浏阳门外识字岭,便愤怒地说:“我去把姑妈背回来,我要为姑妈报仇!”年幼的内心深处有了革命的火种。1936年至1938年在长沙周南女中学习期间,杨展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因共产党员身份被暴露,组织出于安全考虑,批准杨展奔赴延安参加抗日。她先是在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随校挺进敌后,在华北联合大学任党支部委员。1941年9月,日寇向解放区发动大“扫荡”。华北联合大学随部队转移途中,在河北平山南滚龙沟与一股敌军遭遇。在突围时,杨展壮烈牺牲,时年21岁。
战火中的青春
■邢建军
在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满是青山翠柏的一面山坡上,杨展烈士的墓碑静静伫立着。上面镌刻的文字,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宛如在轻声诉说她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杨展,1920年秋出生于长沙板仓杨寓。虽无缘与祖父杨昌济相见,但祖父的精神,姑母杨开慧、姑父毛泽东的事迹,都在杨展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自从父亲杨开智回到长沙工作,杨展也进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就读。周南女中是一所学风优良的名校,不乏省内名流千金在此就读,但杨展没有安于做一个“闺秀”。她是烈士的亲属,深受姑母杨开慧的影响,她像同校的师姐向警予、蔡畅等一样,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等四校合并,创办华北联合大学,挺进敌后办学。考虑到杨家的情况,学校原本安排杨展留在延安马列学院继续学习,而她却坚决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去前线、去抗战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工作。
开赴敌后的行军途中,杨展总是斗志昂扬、热情主动地做宣传鼓动工作。队伍里传来她的歌声,战士们总是精神抖擞,很多人亲切地呼唤:“展伢子,再来一个!”每到宿营地,她又积极帮助炊事班烧水做饭,忙碌不停,处处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9年深秋,寒风裹挟着肃杀掠过黄土高原与三晋大地。一支肩负使命的革命文化大军,以坚韧为足,以信念为灯,历时3个多月,跋涉1500余公里,跨越陕晋两省的千山万水,终于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杨展如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她先是被分配到华北联合大学政治部组织科,后又转至教育科。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先后荣获“模范妇女”“学习模范”的称号,还光荣当选为华北联大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代表。
时光流转至1941年9月,日军开始惨绝人寰的“铁壁合围”大“扫荡”,腥风血雨笼罩着晋察冀这片土地。华北联大校部无奈踏上转移之路。14日凌晨,日军如同鬼魅,秘密偷袭了校部部分机关隐蔽的滚龙沟西坡。刹那间,枪炮声撕裂了寂静的夜空,杨展等200余名同志被敌人团团围住,陷入生死绝境。
太行山脉的苍茫暮色中,杨展与华北联大校部直属队队长赵显正、政治理论教员宋士达等人组成突围小队。他们在荆棘丛中艰难穿行,寒风裹挟着远处的枪炮声呼啸而过,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死神博弈。
当他们终于越过一道山梁,以为暂时脱离危险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她脚下的石块。崩裂的碎石飞溅,杨展瞬间失去平衡,如同折翼的孤雁,坠入深不见底的山崖。
队长赵显正顾不上自身安危,手脚并用地艰难攀援至崖底。暮色中,他看见杨展倒在血泊里,昔日清秀的面容沾满尘土与血迹,身下的土地被鲜血浸透。
杨展睁开双眼,看到赵显正焦急的脸庞,她颤抖着嘴唇,用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队长……我不行了……不能和同志们一起转移了。我死后,请你把情况告诉党和同志们……待抗战胜利了,请转告我的父母……”
她倒下了,如同一朵娇艳的花朵,在风雨中凋零。那南国特有的馨香,是她骨子里的温婉与坚韧交织而成的气息。这缕馨香,随着她的鲜血,缓缓渗入南滚龙沟,渗入平山的土地。此后,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株花草,都沾染了她的芬芳;每一阵掠过山峦的清风,都传递着她的传奇。
杨展的父母,在岁月的漫长守望中,始终怀揣着对女儿的深切思念。他们翘首以盼,满心期许着革命胜利后,能与女儿重逢。那些日子里,每一阵微风拂过,都像是女儿归来的讯息。他们在长沙的街头巷尾徘徊,在熟悉又陌生的旧地寻觅,幻想着女儿的身影会在他们面前突然出现。
然而,直到解放后,他们才等来毛泽东怀着无尽悲痛心情写下的一封电报。电报上的文字,如重锤般敲打着他们的心:“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平山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