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徐尚武:心系百姓、威震敌胆的“人民的好县长”

来源:犁城先锋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8-18 13:44:37

徐尚武,原名徐荣耀,1912年生,山东省无棣县大庄村人。自幼读书。1933 年在无棣县立师范毕业后,任教于本县徐家园村。其间,曾创建“友谊读书会”“抗日救亡会”等爱国进步团体。1937年秋,投身冀鲁边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委会主任、锄奸部长,临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边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徐尚武为人正直,处事沉着,素怀大志。“七七”事变后,弃笔从戎,更名尚武。在庆云任锄奸部长期间,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社会各阶层,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扫除反动势力。处决了破坏抗日、为害乡里、绰号“螳螂脖子”的匪首,随即创立了庆云县抗日人民自卫队。在境内相继镇压了一批罪恶昭著的地痞、流氓、资敌通敌分子,煞了敌人的威风,长了抗日人民的志气。

1939年,徐尚武来临邑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当时,境内民团、杂团多达几十个,还有日军、汉奸,斗争既尖锐又复杂。他调查研究、分析形势、运筹帷幄,以“团结进步,争取中间,打击反动,一致对日”为口号,亲自深入虎穴,对“团长”“司令”陈以抗日道理,晓以救国大义,使不少匪、伪军走上抗日救国之路,著名的“路虎子”即是此时收编的。行军、作战每到一地,即召开伪军家属、开明士绅会,有时创造时机直接对匪、伪军进行抗日宣传教育。日伪保长王文汉、马志昌都是经过教育而“反正”,曾为抗日事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对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恶棍、汉奸则采取坚决镇压的政策,一年之间曾杀掉140余个这样的坏蛋。劝善惩恶的策略,有力的统战工作,使临邑的抗战形势迅速得到好转,各级抗日武装、民主政权在敌后相继建立。

徐尚武生活上严于律己。对群众供给的食物,他总是先拣质量好的分发给战士,最后所余散碎的自己食用。县机关、部队驻在哪里,他总是亲自率领干部、战士在哪里开展助民劳动,了解民情,深得民众敬仰。

1939年歉收,群众生活困难,主力部队部分转移到鲁西。日伪借机大力增兵,到处修据点、安碉堡,“清剿”“扫荡”频繁。1940年春,临邑的形势日趋恶化。徐尚武一面安排生产救灾,一面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年夏,县大队由原来的三个中队扩编到六个中队,经常开展打伏击、搞奇袭,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威震敌胆。他被敌人称为“徐阎王”,日伪报纸曾悬赏万元大洋买他的人头。

1941年正月的一天,县大队、延安支队三百余人驻刘波海及周围几个村庄,中午时分被千余日伪军包围。一中队驻地小邓家村失守后,徐尚武亲自指挥二中队增援夺回失地,与敌相持至深夜突出重围。10月,于宿安战斗中负伤。1942年春,伤愈归队。6月,升任冀鲁边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不久,八路军与地方人民武装合编统一指挥,徐尚武任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2年,二军分区的部队在临邑、济阳、齐河、陵县一带,炸敌军车、劫敌军火、割敌电线、拔敌据点,不断沉重打击敌人。1943年初,日军为了控制津浦铁路及东侧地区,调集济南、德州、惠民等地的2000余日军、3000余伪军,对冀鲁边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1月25日,当第二军分区机关及中共冀鲁边二地委、二专署千余人转移至临邑城南王楼村时,被日伪军合围。八路军在龙书金、曾旭清等指挥下,掩护领导机关突围,经过激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在这场著名的反“扫荡”血战中,徐尚武副司令员以身殉国,时年31岁。

徐尚武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他的光辉事迹传遍鲁北大地,他的英雄形象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间。“为国家、为民族,披星戴月不辞苦;除恶霸、灭日寇,拯民水火胜父母;食野菜、咽糠谷,抗灾为民谋幸福;这就是,人民的好县长徐尚武。”赞颂英雄的歌谣在民间传唱,经久不衰。

(供稿:临邑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