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钻地弹:在“纠结”中继续发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 纯 毛炜豪 王 坤 责任编辑:王韵
2023-06-09 07:00:51

钻地弹:在“纠结”中继续发展

■孙 纯 毛炜豪 王 坤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空军在某社交媒体上公开了GBU-57钻地弹的照片,很快又将相关照片删除。此举引起外界关注。

武器装备中,钻地弹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其真实作战参数通常被有关国家捂得严严实实。只是从一些偶尔见诸媒体的新闻里,人们才能知道相关工作一直在推进。

2019年,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在一次航空展上展出了可钻地的Rocks超声速空地导弹。2021年,美国空军一架F-15E“攻击鹰”战斗机发射了一枚GBU-72钻地弹。2022年,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推出一款增程制导组件,能将多种空投弹药改装为远程精确制导钻地弹药。这些消息,都在当时引起不小反响。

为什么钻地弹如此“神秘”?它有何不同凡响之处?今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请看本期“兵器广角”解读。

近期,互联网上一首儿歌《花园种花》陡然走红。该歌“自带魔性”,很快被不同职业的人演绎出了不同版本。其中,有一些军事爱好者,将钻地弹内容赋予其中。

跟风归跟风,综观钻地弹的功用与发展,还真有一些“挖呀挖呀挖”的架势。可以说,从诞生时起,钻地弹就一直在向大地更深处“求索”,在不断“掘进”中“捕食”藏身于地下的重要目标。

不过,这种“捕食”取得成功并非易事。目标藏身之地深度增加、建筑材料性能增强、工程技术大幅改进以及其他伪装防护手段的运用等,都可能使钻地弹的攻击事倍功半。

弹体增大增重可以较好地达成“捕食”的目的,但增大增重弹体也使搭载平台所面临的风险骤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钻地弹的发展一直深陷此类“纠结”中。

俄罗斯KAB-1500Kr激光制导炸弹。资料图片

德国KEPD-350“金牛座”空射巡航导弹。资料图片

冲向大地深处的掠空捕食者

现代战争中,如何防护关键目标?答案不一而足。有一种防护方式是名副其实的“因地制宜”,那就是以大地为“盾牌”,构筑地下工事。

有坚盾必有重矛。钻地弹,就是为摧毁地下工事而研发。它由载体和侵彻战斗部组成,通常由大型飞机投放。投放后,在重力加速度或助推装置作用下,它能钻入地下深处或击穿目标外的坚固防护物,用爆炸摧毁目标。因此,它也有“冲向大地深处的掠空捕食者”之称。

回顾钻地弹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科技发展,钻地弹的穿透能力一直在增强,并成为很多地下工事的“噩梦”。

最早的钻地弹诞生于二战时期,德国对盟军深埋于地下的坚固掩体,研制出一款名为Rochlingshell的炸弹,可以炸穿4米厚的加强混凝土。

英国紧随其后,相继研制出可通过自由落体加速的“高脚杯”炸弹,以及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助推的“迪士尼”炸弹。

此时的钻地弹,严格意义上只算是“高速炸弹”。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炸弹加速后获得的动能来撞击地下工事。缺点是穿透能力不足且“准头”难以保证,战果也有限。

二战后,更多国家开始研制钻地弹。20世纪70年代,侵彻弹问世。

此类钻地弹由飞机搭载,主要用于攻击飞机跑道,如德国的“戴维斯”侵彻弹、法国的“迪兰达尔”侵彻弹等。

这个时期的钻地弹通过降落伞装置增大落地角度,用火箭发动机来加速提高动能,战斗部采用延时引信,进一步增强了穿透能力和毁伤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钻地弹类型不断增多,性能也持续提升。

英国研制的BROACH战斗部,能加装在“风暴之影”巡航导弹上作战,可以贯穿3米多的混凝土和9米多的土层。

德国研制出KEPD-350“金牛座”空射巡航导弹和“摩菲斯特”钻地弹头。前者可在防区外发射,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具备“远程精确钻地”能力;后者为串联式侵彻战斗部,能够穿透36米厚的土层或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层。

俄罗斯研制出KAB-1500Kr激光制导炸弹,可穿透20米厚的土层或3米厚的混凝土层,主要用于对付地下指挥所和核武器存放仓库。

美国GBU-72钻地弹。资料图片

“三板斧”挥出更多用武之地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向伊拉克投放了2枚GBU-28钻地弹,将位于巴格达的阿米里亚防空洞炸开一个直径2米的大口子。

常规钻地弹用于实战所呈现出来的毁伤效能,使不少国家纷纷加快研发该类弹药。

时至今日,钻地弹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弹药体系。

按攻击对象的不同,钻地弹可分为反跑道、反地面掩体和反地下坚固设施3种类型;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巡航导弹型钻地弹、机载航空炸弹型钻地弹、精确制导炸弹型钻地弹、航空布撒器携带的侵彻弹、炮射钻地弹、肩射火箭型钻地弹等;根据侵彻战斗部的不同,可分为动能侵彻型钻地弹和复合型侵彻钻地弹等。

尽管钻地弹载体多样、型号威力各有不同,它赖以立身和发展的技能却基本相同。具体来说,它主要依靠“三板斧”立身。

一是飞得远。拥有更强“脚力”,一直是钻地弹的发展方向。飞得远,不仅可以打击更大范围内的目标,从防区外发射也可提高载机安全。目前钻地弹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途径来增强“脚力”:一是研制新弹翼助力炸弹飞行,增加炸弹航程,如美军目前的“远射”“钻石背”增程项目等。二是加装发动机,通过赋予其更强推力来增大射程。

二是算得准。钻地弹的打击效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水平定位,二是垂直定位。为确保水平定位准,钻地弹一般会采取多种制导方式来提高水平定位的精度。如美军研制的GBU-57钻地弹,同时配备GPS和INS两种制导方式。为确保垂直定位准,钻地弹一般会采用延时或智能引信,达到一定深度时再引爆弹药。

延时引信一般会延时300毫秒以上。智能引信则可探测、识别保护层和目标层,在到达预定位置后才起爆。

三是穿透力强。这是钻地弹的看家本领,其本领高低也取决于3个方面。

“弹头硬”。钻地弹要侵彻硬目标或地下掩体,不仅对弹头韧性、强度有很高要求,而且要求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当前,一些国家列装的钻地弹,壳体所用材料不少是高强度钢和钨基重合金。

“速度快”。对于动能侵彻型钻地弹,其钻地深度主要取决于战斗部具有的动能。如果钻地弹战斗部利用弹道导弹或超声速导弹的推进部来“提速”,其动能将显著增大,钻地深度也会大幅增加。

“接力穿”。具有这种能力的钻地弹一般采用复合弹头。复合弹头实际上就是串联战斗部。它的前级战斗部首先爆炸产生高超声速的金属射流,在目标表面先钻出一个深洞,再由主战斗部接着往下钻,到达一定深度后爆炸,从而增加钻地深度。

“风光无限”背后有“烦恼”

越来越强的本领,使钻地弹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钻地弹也有 “烦恼”,那就是碰到的“硬茬”越来越多。

仅就防护力而言,地下工事在这方面一直在持续升级。一是化整为零,扩大分布范围,尽量避免被“一锅端”。二是引入新科技,大幅提高地下工事的深度和抗毁强度。比如,采用异形表面技术、弹道偏斜技术、遮弹偏航技术、综合防护技术等。三是研制超高强度的新型防护材料,提高地下工事的抗毁伤能力。四是创新战法,对搭载钻地弹的空中平台及时预警并实施远程打击。

“盾牌”的持续加固,使钻地弹不可避免地陷于新的“纠结”之中,并部分体现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总的来看,钻地弹今后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瘦身减重”。为保证钻地深度,钻地弹长期以来一直被制造得又重又大,这导致能搭载它们的平台数量较少。今后,由更多种类的战机携带使用钻地弹,大概率会成为发展趋势之一。这样,对钻地弹进行“瘦身减重”就势在必行。

“高速侵彻”。实验表明,钻地弹的钻地深度与其末速度近似成正比,经过火箭发射机助推后,弹体的末速度会显著增加。这就意味着,研制新火箭、采用最新推进技术来大幅提升钻地弹的末速度,仍然是今后加大其钻地深度的重要途径。但也有实验表明,当钻地弹的末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弹头与弹体会损耗部分质量,这种质量损耗反而会降低钻地弹的动能。

“智能引爆”。引爆时间是决定钻地弹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目前,钻地弹引信智能化已展现出相应威力与潜力。今后,钻地弹引信的智能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的智能化引信不仅能够感知地下介质的变化,还能让使用者实时掌握钻地弹在地下的位置,通过数据链,即时修改钻地弹侵彻深度、起爆时间等参数。

“一弹多用”。对用不同材质建造的地下工事,采用毁伤效能不同的钻地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装有高功率微波发射装置的钻地弹,爆炸时产生的微波,可“烧”毁地下指挥中心、通信中心的电子设备等。今后的钻地弹,除了“钻地”,还会融合更多新技术、获得更多新功能,实现更大程度上的“一弹多用”。

此外,隐身化、高度精准化也是钻地弹的发展趋势。如此,钻地弹或将在复杂作战环境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供图: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