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娃乐园”终于建成了
■曹 壮 郑 波
写在前面
对于第81集团军某旅来说,今年是任务极其繁重的一年。元旦那天,旅政委拿到新台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红色马克笔在上头画圈圈:专项课题演练、战斗能力检验评估……只那么一捋就让人压力倍增。
年初以来,该旅官兵盯着这些“红圈圈”已经埋头苦干了近半年。如今回看,大家忽然意识到,在如此繁忙的时间里,旅里还干了几件“圈外事”: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组织了一次“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游园会,建起了一座军娃乐园……
滑梯、跷跷板、旋转木马、摇椅、秋千……
3个月前的一天,从旅领导办公室走出来的宣传干事苏启明算是彻底着急了,因为领导要求他尽快买齐这些器材,负责在家属院旁的闲置空地上建一座军娃乐园。对于苏启明来说,这项任务本不算复杂,之所以着急,是因为他实在腾不出手。
那段时间,全旅正围着即将到来的年度大项任务忙得团团转。此刻,看着手里的这份购买清单,苏启明眉头紧皱,挤出一句话:“咋想起一出是一出?”
其实,军娃乐园建设过程中,对这件事有不同看法的不只是苏启明。前期负责“破土开荒”的挖掘机驾驶员、中期负责器械安装的机关干事、后期负责场地清整的连队战士……不少官兵都觉得,建军娃乐园没有抓住工作重点。
前不久,笔者随队训练返营时,那座早已完工的军娃乐园再次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正午阳光下,五颜六色的“大玩具”显得格外耀眼,本以为战友们会吐槽,没承想一转头,身旁的老班长竟大加赞赏:“啧,这钱可真是花在了刀刃上……”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赞同。
几个月前还饱受质疑的军娃乐园,咋突然让官兵津津乐道?笔者深入走访发现,原来,这项看似“不合时宜”的建设有着“恰到好处”的理由。
时针拨回到半年前……
“领导,您给句痛快话儿,这批转业人员里到底有没有他?”年初,该旅大项任务刚刚展开,一天上午,一位军嫂敲开了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的房门。眼前这位“不速之客”是该旅某营营长的妻子,她提出了让爱人转业的请求。
这位营长虽刚随部队转隶不久,但干劲一直很足,为啥突然要转业?后来了解得知,真正想“转业”的原来是这位军嫂。近5年,她跟随丈夫经历2次移防,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反复变化让她感到很不适应。而最近,她的爱人又长时间忙在任务上,不但成天不着家还动辄“失联”。情急之下,她直接找到了领导。
听了军嫂的苦衷,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起初并不觉得是啥大事,身为过来人,他十分理解军嫂的不易。他现身说法,在近一个小时的劝说下,这位军嫂的情绪逐渐稳定,表示理解并没再强求。
本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可没过几天,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当时正值机关某课题小组集中攻关的重要时期,一位骨干参谋却三番五次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而理由也如出一辙:他刚刚随军不久的爱人最近产生了不愿继续随队的想法,想带孩子回老家。
“军嫂们随军随队在驻地有工作,子女在附近有学上,为啥还是‘待不住’?”机关交班会上,面对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类似问题,旅党委一班人决定和军嫂们展开一次面对面座谈,一探究竟。
座谈会这天,现场座无虚席。起初军嫂们的发言多是对单位的点赞,甚至一位军嫂还因不久前部队凌晨派车送诊一事感动得流下眼泪。然而,眼前的这份“和谐”却让在场的旅领导越来越坐不住,要知道,大项任务当前,挤时间组织这场座谈,绝不是为了听“漂亮话”的……
“今天旅党委班子成员到齐了,大家有啥困难尽管提,不要有顾虑。”然而,当他们坚持要听意见时,军嫂们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迟迟没有回音。就在场面一度尴尬时,一位军嫂终于站了起来:“尽管部队在随军保障上挑不出啥问题,但总感觉少点啥。”这位军嫂直言,随军随队后,爱人没时间陪伴时,孩子成了生活中的唯一寄托。即便孩子想下楼玩,也不敢让孩子满营区到处跑,只能出去找游乐场……她感觉营区更像一个临时住所,缺少“家”的踏实感。
这位军嫂的发言让旅党委一班人陷入沉思,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些军嫂之所以“待不住”,主要原因并非不理解丈夫,而是对军营缺乏归属感。“既要让军属身有所依,也要让她们心有所属,真正融入军营,感受到自己也是部队的一分子,这样才能扎下根。”该旅政委总结道。
如何才能让军嫂们拥有“家”的感觉?会后,结合以往军嫂诉求和现实需要,不少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曾因大项任务而被长期推迟的军娃乐园建设工程。通过这次座谈,他们一致认为,军娃乐园不仅能给孩子们提供玩耍的场地,也能为军嫂们提供相互认识的社交平台。
“练兵备战和稳定‘后方’同样重要。”随后,该旅出台了提升军属归属感的一揽子举措,结合下步驻训任务安排,督导限时完成包括向地方专业公司招标校车服务、建设军娃乐园、举办集体婚礼等相关工作。
如今,随着军娃乐园投入使用,这项营区建设工程暖了越来越多人的心窝……晚饭后,笔者随苏启明散步至此,只见白天还空荡荡的场地上,此刻挤满了人。军嫂们在这里相互交流,渐渐成了彼此倾诉对象。笔者不禁感慨,军娃乐园虽小,却解决了大问题,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远远大于当初的物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