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人而言,不能如实传承战争历史也是一种罪责。”日本山口大学名誉教授纐缬厚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关于东京审判的专访时说。他认为,东京审判意义重大,不过由于审判结果执行不彻底,日本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历史认知上存在严重缺失,他对此深感担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同盟国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自1946年5月开庭,至1948年11月宣判,这场审判史称东京审判,其间共举行800余次庭审。
“审判时间之所以这么长,首先是因为日本的侵略责任极其深重;其次,战争责任者数量众多;而且,日本在东南亚等地设立了许多集中营,对当地人民施以残酷虐待。”纐缬厚说。
东京审判依据三类罪行进行审理: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其中,反和平罪在当时的国际法体系中首次出现,曾引发争议。“但是,多国坚持认为侵略责任必须被追究,而且反和平罪也是审判战争犯罪所必需的。最终,这种主张占了上风。”纐缬厚说,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审判。
他表示,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在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中形成的理念写入《联合国宪章》,特别是禁止侵略战争的相关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京审判与纽伦堡审判对于奠定战后国际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京审判起诉了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28名甲级战犯,其中7人被判绞刑,16人被判无期徒刑。然而,纐缬厚直言:“这一审判结果在战后日本并未被严格执行。”
他指出,冷战格局确立后,美国等占领国对日政策由“清算战犯”转向“扶植反共”。甲级战犯岸信介不仅重返政界,还出任自民党总裁和首相。“战后的日本政治其实是由发动过侵略战争的人确立的,其影响延续至今。”
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对审判遗址的处理上。如今,东京审判的历史痕迹已难寻觅——法庭原址被纳入防卫省内部,参观有条件限制;关押战犯的巢鸭监狱旧址变为商业设施,几乎没有留下明确反映侵略责任的提示。“日本与战争有关的历史遗址往往缺少体现历史认知的说明,日本在谈论战争责任时,也往往主语不清,只是泛泛而言,而没有明确自己曾做过什么。”纐缬厚说。
作为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的学者,纐缬厚表示,如今日本年轻人对侵略战争的冷漠让人深感忧虑。他说,日本高中、大学等教育机构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日本的战争责任。“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往往不愿直面日本曾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我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对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侵华史实了解甚少。”
“很多日本人认为‘战争时我还未出生,所以战争与我无关’,但我常告诉学生——虽然当时你们还没出生,但你们有责任传承战争历史,否则也是一种罪责。”纐缬厚说。
他批评日本社会长期突出自身的受害经历,却很少追溯这些灾难的根源。“对于广岛、长崎核爆和东京大空袭,日本社会反复呼吁不要再经受这样的灾难。但问题是,这些灾难为什么会降临?很少有人会主动说,那是因为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
“没有加害,就不会有受害。”纐缬厚说,如果日本人不能认真反省侵略责任,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和平。
他提醒,随着亲历战争的一代人逐渐离世,战争记忆将在日本社会加速淡化,而对加害责任的遗忘会更为迅速。“80年过去了,日本必须正视并反省侵略历史,把沉重的教训转化为建设和平的力量。如果不这样做,周边国家对日本的不安与戒心就无法消除,日本也可能重蹈覆辙。”
(新华社东京8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