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的红军生涯:王世泰回忆录》:一次扎根土地的"精神跋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朱延嵩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31 06:36:58

一次扎根土地的“精神跋涉”

——读《我的红军生涯:王世泰回忆录》

■朱延嵩

《我的红军生涯:王世泰回忆录》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整理、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记录了王世泰将军从20世纪20年代投身革命,到参与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西北武装斗争的完整历程。

翻开回忆录,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蕴含着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在“鏖战张坪”一节中,书中写道:“秦岭山区的地形十分复杂,悬崖陡峭,道路崎岖,森林茂密,荆棘丛生,部队翻山越岭,穿林涉水,不少战士累垮了,战马驮骡磨坏马掌,得不到更换,成了跛腿马……”这些白描式的叙述凸显出行军环境的异常艰难和战士们经受的磨难。

又如在“寻找志丹”一节中,王世泰回忆起战士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衣服破烂不堪,鞋子烂得无法走路,有的干脆打赤脚片走,竹桩、树茬扎破脚板,用破布一裹,继续行军。朴素的语言,生动刻画战士们的坚韧,让读者为之动容。

作品善于通过具体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例如,描写他初见刘志丹时:看完介绍信,志丹抬起头笑着说:“好,投笔从戎,有志气,欢迎!欢迎!我们队伍中就是缺少有文化的年轻人。”又如书中提到,刘志丹不仅提倡人人平等,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而且身体力行,处处带头。他没有架子,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经常抽空与官兵谈心,让他们心里没有“疙瘩”。路过群众家里,他就进去嘘寒问暖。当时刘志丹虽然还不到30岁,战友和乡亲们都把他当作亲人,连上了岁数的老人都和大家一样,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刘”。就这样,一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讲究工作方法,充满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1932年冬,当被推选为红26军第2团团长时,王世泰坦承:“我感到很突然,也很惶恐……向党组织表示自己缺乏军事指挥经验。”王世泰的坦诚,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革命者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道路的艰辛。

王世泰的笔触,始终深情聚焦于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生死相托与倾力支持。他回忆起红3团北上时,部队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运送伤员,送米送面支援前线。特别是许多大娘、大嫂抢着为战士缝补衣服、烧水做饭,军民亲如一家;大爷、大哥给红军铡草喂马,站岗放哨。王世泰在南梁养伤期间,得到王俊和张景文的悉心照料。尤其是张景文大姐,不怕脏,不怕累,给他洗伤、换药、做饭,体贴入微,关心备至。

这些淳朴善良的乡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情深。他们虽身处艰难困苦之中,但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民群众作为坚强后盾,红军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一次次胜利。这些具体而微的事例,生动诠释了“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道理。

《我的红军生涯:王世泰回忆录》的精神价值,在于它展现了革命信念的真实形成过程。王世泰翔实记述了刘志丹、谢子长等战友对他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他在《耿耿丹心照千秋》一文中写道:“50多年过去了,作为在志丹身边工作多年,聆听过他无数次教诲的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那襟怀坦荡、忠诚宽厚的优秀品格,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洞察秋毫、勇于探索的实干作风……”正是在这些革命家的影响下,他看到身边的战友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血荐轩辕的气魄与反动势力殊死较量;看到土豪劣绅,山匪恶霸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恶行;看到人民军队纪律严明、团结友爱、为民谋福的崇高理想,更加坚定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王世泰这种返璞归真的写作方式,为当下的纪实作品创作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美学参照。这本回忆录启示我们:精神的传承需要建立在真实性的根基之上。

合上这本沉甸甸的回忆录,那些朴素文字承载的情感依然在我的心中回荡。王世泰用黄土地般的语言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跋涉。那些雪地上的血色脚印,那些地窖里的生死守护,那些寒夜中赶制冬衣的身影,共同铸就了一座属于他们的精神碑铭。这座碑铭告诉我们:唯有真诚地面对历史,才能真实地创造未来;唯有扎根人民的土壤,精神的火种才能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