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像是直接从生活中抓出来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西岳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31 06:37:01

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平原烈火》——

“像是直接从生活中抓出来的”


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原烈火》插图,选自彦涵的木刻版画作品《来了亲人八路军》。

传播概况

1949年11月27日,24岁的徐光耀在天津写出了抗战小说《平原烈火》。当年《人民文学》节选发表时,编辑们将其称为工农兵创作的第一座“纪念碑”。

这部长篇小说以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为背景,展现冀中军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以周铁汉为代表的战士群像。书中情节多源于作者亲历的真实事件。

1950年6月,《平原烈火》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一经推出便激荡文坛。随后,这本书于1951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它的问世,不仅激发了广大读者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刻回忆与共鸣,也为之后革命战争题材创作铺下坚实基石。许多作家在《平原烈火》的激励下,纷纷投入到革命战争题材的创作中,为新中国文学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家心语

我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作家,我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抗战情结。那段难忘的岁月、难忘的生活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里有我最可爱的乡亲、最亲密的战友,把这些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责任。所以,最初我写《平原烈火》,就像是直接从生活中抓出来的,虽然艺术性有所欠缺,但最可贵的就是真实,以至于我现在读起来都常常会落泪。我想,这部小说之所以到现在仍然有读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真实。

……

那些战争中的英雄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头颅,创造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是那般的伟大,那般的壮烈,那般的动人!又是那般的多样和丰富!任你有多少支笔都是写不完的。

……

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其中充满了曲折艰难、流血牺牲,所以我开始思考表现战争残酷、曲折和悲剧性的一面,在艺术上实现了一些个人的突破。我就是想告诉读者,战争是什么,战争会带来什么。即使最后战争胜利了,我们也不能轻易忘记那段历史,那段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

——来源于《文艺报》(2021年5月17日)《徐光耀研究论集》

“我觉得我一辈子搞文学,虽然很笨,很机械呆板,但是我爱好文学,我在文学‘肯钻’,‘肯钻’两个字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我只要爱好文学了就全生命地去‘钻’它。”

——摘自《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发言》

(以上内容为郭萌辑)

当代视角

把文字铸成烈火

■李西岳

徐光耀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描绘了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的历史场景。日军的残酷“扫荡”,使我抗日根据地遭受了严重损失。冀中军区下辖的一个大队,在突破日军防线后,由最初的100人锐减至仅剩37人。他们与上级失去了联系,而日军则通过碉堡、公路、机动巡逻以及“皇协军”等,严密控制了局势,死亡的阴影在冀中蔓延。

这支小部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侦察敌情、集中出击、击毙首恶、分化伪军、孤立碉堡,最终成功实现了突围和转移。小说热情讴歌了燕赵大地上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阅读过冀中抗战题材小说的读者,必定会对《烈火金钢》中的史更新、《敌后武工队》中的魏强、《平原枪声》中的马英等主人公印象深刻。他们共同的特质在于都是出身贫苦的农民,兼具勇气与智谋,历经战火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令人敬仰的抗战英雄。

该小说的突出之处在于着力刻画了独具特色的抗日英雄形象。徐光耀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历经上百次战斗,选择这一类型的抗战英雄作为小说主人公,对他而言并非难事。然而,他笔下的主人公周铁汉却有着独特的身世:他是地主的“儿子”,其亲生父母皆为贫苦农民。因欠地主家租子,加之地主家膝下无子,父母无奈之下只得让他卖身抵债。后来,地主的妻子自己生下儿子,周铁汉随即遭受虐待,最终他毅然离家,投身八路军。

周铁汉虽然胆小、想家,但在关键时刻却总能展现出惊人的“怂见勇”的反差人设。他效仿《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刮骨疗伤,亲手从自己伤口中拔出碎骨,充分彰显了革命军人的钢铁意志。此外,他和弟弟三生一同被日军俘虏后,虽饱受酷刑但坚贞不屈,还不断鼓励弟弟保持革命气节,宁死不降。

在他眼里,于民族危亡的熔炉中,懦弱者将化为灰烬,坚贞者须淬炼成钢。周铁汉这位战士身世背景复杂,在当时的抗战题材文学创作中,能塑造出这样的英雄形象,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冀中民间流传着两句俗语:“自古英雄不问出身”与“出水才见两腿泥”,这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此外,大队长钱万里与副政委薛强均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少年英雄“瞪眼虎”,其机智与可爱,为作者日后塑造小兵张嘎的形象提供了雏形。换言之,《平原烈火》成功刻画了各具特色的抗战英雄群像。

这部作品的另一突出特色,是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冀中人性格刚毅,言谈风趣,语言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徐光耀身为冀中人,在《平原烈火》一书中,将这些特质贯穿于人物对话、心理刻画及环境描写之中,使得作品特色鲜明,趣味盎然。

比如,小说开头这样描述:“1942年5月,冀中抗日根据地整个地翻了一个个过儿。”此句中的“翻了一个个过儿”正是冀中方言。俗语“过了筛子又过箩”,形象地体现出敌人“三光”政策的极度残忍。又如,“残酷的战斗,到处是一片红火……遍地是‘嘎嘎嘎咕咕咕’的枪响,遍地女人哭孩子叫……”这些生动、真切的描写,使读者如同亲临其境,特别是象声词的重复使用,把战争的野蛮与残酷展现得十分透彻。

“面对敌人的包围,中队长周铁汉挥舞盒子枪,声如铁板般吼道:‘有没有骨气就看今天了’。”语言刚劲有力,简洁传神。“枪同人一样,即便受损,也有它的功绩,远胜过那些终生无用的枪。”以枪喻人,展现了革命战士对尊严与荣誉的执着,凸显了钢铁般的坚毅品格与质朴动人的感染力。

现在重新品读《平原烈火》,合上书页思索,既能感受到故事的鲜活精彩,又能领会内涵的丰富深远。作者把文字铸成烈火,将纪实与文学特质巧妙结合,文思激荡、笔势刚健、运笔流畅,唤起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深刻感受到作品所展现的冀中军民那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同仇敌忾。无论是八路军战士、村干部、地方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以各自的方式顽强抵抗侵略。宁死不屈的战士、舍生忘死的群众、在烈火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这部小说,对于理解抗战文学叙事以及解读那段旷日持久的抗战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