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武警阿坝支队强化大队党委自建能力提升基层建设质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赵可 王越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09-09 06:35:45

武警阿坝支队强化大队党委自建能力提升基层建设质效——

既放权压担 又传经送宝

■赵可 解放军报记者 王越

编者按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新体制下,营一级党委作为抓建基层的“前沿指挥所”,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上级决策落地与基层战斗力生成质效。当前,在部队动散特点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自建能力是各级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以强化大队党委自建能力为抓手,通过精准赋权、靶向帮带、双向联动,既给“拐杖”,更强“筋骨”,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他们的探索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责任泛化”到“权责对表”

层级管理激发一线活力

建设基础较为薄弱、硬件设施配套不全、组织训练缺少实效……那一年,武警阿坝支队执勤一大队干部蒲海洋来到某执勤中队蹲点帮建,原本信心满满的他却感到“有劲使不出”。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非个例。”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以往,建设排名靠后的中队通常由支队机关对口帮扶,但支队所属单位分布在多个点位且相距数百公里,机关开展帮带时常分身乏术、顾此失彼。

“帮建力度不够,有些单位建设水平常年徘徊不前,用力过猛,又容易导致基层自建能力弱化。”一次调研,挂钩帮建该中队的领导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根源。而作为衔接机关与中队的中间层级,大队党委“有权不敢用”“有责不会担”等现象也被逐一指出。比如,制订训练计划需逐级审核、调整课表要层层审批,甚至大队本级组织的蹲点帮建工作,也常需按支队要求调整推进。

找到症结,支队党委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制订《关于加强大队党委建设的意见》,决定从理顺权责关系入手,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让大队党委真正成为抓建基层的主角。

实践中,他们确立“抓大队带中队、强大队建中队”的工作思路,对基层的工作安排权、人员使用权、财务支配权等进行摸底,严禁机关插手大队有决定权的事,确保大队党委在任务部署、人员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为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支队探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等方式,确保权力规范运行;组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帮助大队党委提升履职能力;将权力运行情况纳入考评体系,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支队党委常委还定期深入大队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大队抓建基层提供支持。

“放权不是放任,赋能不是卸责。”支队领导介绍说,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机关部门也积极转变职能,从直接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通过建立机关对口联系制度,定期深入大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既给大队党委压担,又为大队党委撑腰。

如今,执勤一大队党委充分释放制度效能,指导某执勤中队在战备训练、骨干调配、资源统筹等方面取得全方位提升。去年底,因全面建设进步明显,该执勤中队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

从“大水漫灌”到“滴灌赋能”

精准帮建激活中坚力量

去年底,该支队组织建制班比武。备赛初期,某中队战士小邱一度感到有些苦恼:到集训队参训后,他的单兵战术成绩不升反降,甚至差点受伤。

某大队领导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们结合蹲点帮建,组织党委委员下沉一线指导训练,每天都要带着官兵从早练到晚。没想到情况适得其反,“填鸭式”训练不仅没能促进各中队成绩整体提升,还接二连三出现训练伤病。

后来,支队一位党委领导现地组织抽考后,在复盘讲评中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大队党委抓训的决心很大,但方法理念还沿用‘时间堆、强度催’的老套路。”随着调研深入,他们还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组训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搞“一刀切”;有的把“加班加点”等同于“训练标准”,官兵在疲劳状态下重复低效训练;还有个别单位为突击迎考,挪用挤占政治教育时间,导致官兵思想出现波动……

究其原因,虽然大队党委“责任田”的意识树起来了,但科学抓建的“十八般武艺”还没练精。“帮建不是包办,关键要教会方法。”该支队领导坦言,以往,个别机关部门督导基层习惯直接“开药方”,或是“一竿子插到底”,久而久之,基层等靠要思想有所抬头,自建意识和能力也呈现弱化趋势。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让大队党委真正成为善抓建的坚强指挥所?支队党委研究后,决定改变“大水漫灌”的方式,明确机关对基层“指导不主导、统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帮建不代建”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党委统揽抓总、常委分片包干、科室定点指导、大队蹲点帮带、中队自主抓建”的“五级联帮”责任体系,把抓建的主体责任真正压实在大队一级。

机制运行后,基层大队党委主动作为的意识明显提升。训练方面,有的大队开门邀请优秀教练员,既带骨干队伍,又教管用方法,反复摸索更贴合任务实际的训练模式;教育方面,有的主动对接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自主设计现地教学路线,培养建立“文化小分队”,打造富有大队特色的教育品牌;管理方面,有的结合蹲点调研,建立官兵思想档案和骨干帮带制度,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责任倒逼和能力支撑下,那个大队党委主动征求官兵意见建议,探索建立精准组训模式,最终在建制班比武中取得佳绩。他们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建能力,在去年底被武警四川总队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从“单向指令”到“双向耦合”

靶向施策畅通服务链路

“大队下发的组织生活计划和基层结合得不够紧密,一味机械落实,活动质效肯定受影响……”年初,在支队组织的一次机关基层双向讲评会上,某中队党支部书记建言,希望大队能够结合官兵当下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对组织生活计划进行调整优化。

基层官兵的呼声,就是党委的整改方向。会后,大队党委广泛收集官兵的意见建议,又发现了“组训方案与实际不相符”“经常性思想教育忽视官兵个体差异”等问题。

“大队党委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唯有双向打通,服务保障才能直达战位。”为督导大队消除“传声筒”“甩手掌柜”等现象,支队探索“机关拟定、大队修订、机关复核”的双向流程,确保上级决策指示能落到实处,避免“上下一般粗”;构建支队到大队作战勤务值班室专线直联、机关科室与大队结对共建、党委常委与大队主官“绿色通道”的三级直通体系,力争信息不卡壳、问题不过夜;解难帮困方面,建立“三级会诊”机制,即“日常问题大队自主解决、难点问题机关对口帮扶、重大问题支队党委专题研究”。

“某执勤点官兵常因错过饭点吃冷食”“高原驻训分队因口味差异导致食材浪费”……一次,某大队党委在收集官兵意见建议后,将这些带着温度的诉求直接上报给支队党委。经过专项攻关,首套智慧厨房很快在该大队展开效能验证。如今,炊事班只要根据后台数据精准备餐,就能确保巡逻战士归队即可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链路有效畅通,支队还探索建立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推行“首接负责制”,大队值班室为首问责任单元,对接机关业务科室全程跟进;完善双向考评体系,增加大队对机关指令可操作性的反向评估权重;实施整改“回头看”,由大队组织基层官兵满意度测评。这些举措既倒逼机关作风转变,更压实大队责任,形成“基层提需求、大队精过滤、机关抓落实、双向促提升”的良好格局。

前不久,某执勤大队参加勤训轮换任务,机关带着方案、物资、技术下沉一线,大队实时反馈需求,双方共同解决一系列重难点问题,任务完成效率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