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沂蒙山的红色记忆:刘曾蔼的革命历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剑冰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09-09 06:56:01

青山铭记

■王剑冰

阳光从云间洒下,照亮沂蒙山的这片土地。山林间十分寂静,松柏掩映着烈士的墓地。

我看到了刘曾蔼的墓。这个17岁的少女,如果活着,该是101岁了。她安详地躺在这片大地上,这里也是她的家乡。

我在来之前见过她的照片,她微笑着,长得十分端庄,一头短发,干练而清秀。她与几个姑娘一起站在沂蒙山上。那时抗战十分艰苦,她们面对镜头笑得依旧很甜。

那是1940年,正是抗战关键时期。刘曾蔼和刘曾蕴、刘哲、刘稚云一同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在抗大一分校的时光是快乐的。学员一半来自山东,一半来自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女生住的屋子里,没有床,地上垫点草,十几个人挤在一起,既亲切又热闹。她们一起学习,一起训练,青春激扬,朝气蓬勃。她们都想着早一天打败日本鬼子,让沂蒙山区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课堂上,老师讲述革命史,讲到了刘曾蔼的父亲刘晓浦,她激动又自豪。

刘曾蔼出身“燕翼堂”。沂蒙山区的“燕翼堂”,是一座占地40余亩的大宅院,有勤奋耕读、忠厚传家的优良家风。

1937年10月,日寇进犯山东。为反抗侵略,抗日军民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燕翼堂”以民族大义为重,献出土地和粮食,带头减租减息,鼓励年轻子弟踊跃参军参战。刘曾蔼的兄长刘露泉及其堂兄刘滋泉、刘幼云等,由“燕翼堂”出资购买枪支,自发组织起“垛庄独立营”。后来,这支武装被编入八路军二支队,成了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个家族,先后有几十人走上革命道路,其中不少人献出年轻的生命。

“燕翼堂”也是革命者的隐蔽落脚点。1938年,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等党政军机关来到沂蒙山,徐向前、萧华等人就曾长期在此居住。

刘曾蔼的父亲刘晓浦很早就参加革命,他被反动派杀害的那一年,刘曾蔼才7岁。直到15岁,她才得知父亲是名共产党员。

刘晓浦牺牲以后,刘曾蔼的母亲高琪媛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女的重任。刘曾蔼从小就听母亲讲做人的道理。1942年,母亲捐献出200亩土地给沂蒙专署作为工作经费,同时还抚养了数名烈士子女。对于女儿投身革命的行为,母亲很是赞同,她说,孩子要继承父志,我不能阻拦。

进入部队后,刘曾蔼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抗大一分校毕业后,她就被选拔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要科当了译电员。

1941年11月30日,那是个黑云漫卷的日子。鬼子调集上万人,对大青山根据地展开包围。大青山上少有树木,连隐藏的山洼都很少。刘曾蔼当晚随队伍到大谷台村的鏊子梁上。鏊子梁山顶宽阔,可以容纳很多人。第二天早上,百姓们往山上给队伍送饭。刚送到,就看见有队伍从北面上来,起初还以为是自己人,等看清是鬼子,敌人的机枪已经吐出凶恶的火舌。

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机关等共计5000多人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大谷台村西南有两条山沟,刘曾蔼跟着大队顺沟底突围。梧桐沟周围的鬼子点燃了村庄和柴火垛,到处是枪声和火光。一队八路军撤下鏊子梁,向李行沟方向突围,很快同鬼子交上了火。一部分八路军冲过沟口,与鬼子拼上了刺刀。

迫击炮在刘曾蔼头上飞过,炸得乱石纷飞。有战友负伤,她顶着弹雨上前救助。敌人越来越多,他们越过山间的大河,突围到西面的大山里。经过浴血奋战,刘曾蔼和战友们突出重围。突围前,刘曾蔼怕密码本落入敌手,于是就地藏了起来。此时,她担心没有密码本影响后续工作,便毅然返回,找寻密码本。

途中,她正跑着,胸口突然一热,便失去了意识。等她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周围全是鬼子。她怒目而视,硬撑着身体,一动不动。鬼子似被激怒,一声大吼后,枪声响起。

刘曾蔼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何为为信仰而死,也点亮了一个家族的信念。

刘曾蔼的墓地离“燕翼堂”纪念馆不远,她被安葬在父亲身边,永远守望着沂蒙山。

献上鲜花,我深深地鞠躬。

沂蒙山下,是一片繁荣壮美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