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校教员的育人之路
■卓志国 陈一达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杨 帆
新学期伊始,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某系教员方莉,正在办公室整理一本泛黄的档案册—里面的纸张略显发皱,字迹却依然清晰,记录着一名名学员入学后的成长轨迹。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教员方莉(中)和学员们一起讨论交流。杜宇辰摄
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熟悉,马上就是教师节了,方莉的办公桌上,放着学校祝贺她从教23年的贺卡。墙角的柜子里,一张地图上,五颜六色的图形标记着她走过的航空兵部队的足迹。而教研室的那面照片墙,则记录着教学科研团队成员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身影。
一本档案、一张地图、一面照片墙,是方莉二十余载军校教员生涯的见证,也是她育人初心的缩影。用温度点亮学员信仰,用脚步丈量一线战场,用责任心托举团队成长,她把“教员”二字写成了理想,也写进了学员的心田。
一本成长档案——
“每名学员都是可雕琢的璞玉”
晨光初染,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的校园静谧如画。
教员方莉的办公室已亮起了灯。她轻抚桌角那本翻旧了的《航空安全管理案例集》,指尖停在扉页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这行小字上。
此时,薄雾轻笼的操场上,草叶间的露珠闪烁着微光。远处跑道上,一架战机的剪影正迎着朝霞划破天际,仿佛在无声诉说:这方寸讲台,正托起无数年轻生命与战鹰共舞的航迹。
这些年来,方莉把安全管理课程化作无声春雨,一点点浸润学员的心田。在她看来,课堂不是纸上谈兵的“教条”,而是守护战鹰翱翔的“生命线”。在课堂上,她用问题点燃思维,用讨论打开视野,用信任激发责任——因为她始终相信:一堂有灵魂的课,是让学员自己找到答案。
第一次讲授《航空安全管理》课程时,方莉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选择以一次真实的飞行事故为切入点,引导学员们从飞行员、地勤、指挥员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课堂上,她时而严肃分析数据,时而耐心鼓励发言,让学员们在思考中成长,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方教授讲课,就像讲故事,娓娓道来,却直击人心。”学员李远航说。
一本学员成长档案,放在方莉的办公桌上。翻开扉页,一行娟秀小字跃入眼帘:“每名学员都是可雕琢的璞玉,安全是底色,成长是诗行。”从第一次课堂发言到毕业设计表现,从训练情况到部队实习反馈,都被她细致地记录、标注和点评。
“教育不是批改作业,而是走进心灵。” 档案的每一页,都是方莉与学员的无声对话。她深知,军校学员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那个学期,学员钟旭昂在模拟特情处置中连续出现误操作,导致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方莉注意到后主动与他谈心,对他进行鼓励。得知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机务兵并且在高原服役,方莉因势利导,在钟旭昂情绪有所好转后,点名让他负责设计一堂“家庭与职业安全的关联”微课。
“直到自己也穿上军装,我才真正认识并理解了作为军人的父亲!”当钟旭昂站在讲台上,讲述父子机务兵接力传承、托举战鹰起飞的故事时,台下的战友被深深打动,也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守好安全底线,不仅是岗位责任,还是对家人的承诺。”
微课的成功,让钟旭昂重拾自信,训练成绩也随之突飞猛进,在接下来的一次专业技能比武中崭露头角。方莉拿出成长档案,在钟旭昂的“成长节点”处专门画上一颗小星,并送给他一句话:“今日的星光,照亮前路的迷雾。”
在方莉整理的学员成长档案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她从不将这本成长档案视为简单的教学资料,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方莉眼中,学员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未来战场上的“守护者”。她用档案记录成长,用文字传递关怀,用耐心等待花开。
“方教员的课,总是带着温度。”学员们这样说。这份温度,是方莉对学员的尊重与理解,是她把课堂讲“活”的智慧,更是一种“为战育人”的执着。
一张足迹地图——
“脚印踩得深,步子才能走得远”
方莉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一张地图。从青藏高原的雪域机场,到西北大漠的演训场,再到东南沿海的空防基地,方莉的双脚已踏过60多个部队单位的战位。
“教员的脚印不能只留在校园,军校的课堂必须扎根部队。”方莉并不满足于院校的小课堂,她说,“广大机务官兵需要文化滋养,他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亟须春雨的滋润。为他们服务,是我的职责所在。”
机务文化建设刚推开那几年,方莉几乎每年都有一大半时间在外出差。在立足课堂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方莉将文化讲台搬到基层,先后10余次参加上级组织的文化建设巡讲,70余次应邀赴部队宣讲和指导文化建设,足迹遍布各战区空军部队以及海航、陆航等座座军营。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我不能只在讲台上说安全,更要到一线去看安全、讲安全、促安全。”方莉说。
作为一名主讲安全管理课程的军校教员,方莉深知,真正的知识必须经得起战场的检验。为此,她坚持去部队开展一线调研,把鲜活的案例带进课堂,把最真实的问题带回讲台。
一年冬天,方莉前往某航空兵部队。她白天与地勤人员一同检查飞机,夜晚与飞行员座谈交流,连续工作十余天,最终整理出一份翔实的报告,为部队安全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
“方教授不仅课讲得好,还特别接地气。”某部一位教导员感慨道。在寒风刺骨的机库里,方莉蹲在一架战机旁,和机务班长一起检查发动机舱。她掏出笔记本,从操作步骤到心理状态再到应急处置,详细记录下每个细节。
“部队的‘土经验’,比教科书更鲜活。”方莉在调研日记中写道。她把从部队带回来的案例转化成教学素材,并将真实案例编成口袋书,成了课堂上的“活教材”。
“脚印踩得深,步子才能走得远。”去年,方莉带队赴边陲某空军场站,为官兵开设“安全微课堂”。返校后,她给学员带回一包边关的沙土:“同学们看啊,这就是你们未来战位的土壤。”
当沙粒从指尖滑落,学员们眼眶发热——那沙粒里,有高原的温度,更有使命的重量。
一面照片墙——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再尝试”
教研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张照片:有青年教员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青涩模样,有团队在部队调研时的合影,也有大家科研攻关成功后欢庆留念的画面……这面墙,不仅记录了教员们的成长,也见证着方莉的责任心。
2023年,刚入职的青年教员张波第一次试讲就“翻了车”。面对十几位教员点评,他紧张得语无伦次。这次试讲,令张波深受打击。
方莉没有责备,而是约他到办公室,拿出他的教案一页一页讲解:这一页逻辑很好,但例子不够贴近部队实际;这一段语言太书面化,学员不容易理解……自那以后,方莉一有时间就去听张波的课,课后一同“磨课”,直到半年后,张波在全校青年教员比武中取得了好成绩。
“带队伍,不是喊口号,而是带头干。”方莉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
那年,他们受领了《航空地面安全管理规范》的编写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作为项目负责人,方莉不仅承担了总体设计和大纲编写,还主动帮年轻教员梳理思路、修改文稿。
一次,团队成员尹富加班到凌晨,发现方莉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推门一看,她正伏案修改材料,桌上放着一盒冷掉的盒饭。尹富感慨地说:“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拼了,没想到方教授拼得更狠。”
最终,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这支优秀团队走过的路并非总是坦途。2022年,方莉带着团队参加上级教学设计竞赛。为了这次比赛,团队成员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反复打磨课程设计。然而,最终成绩并不理想。
比赛结果公布那天,团队气氛低落,有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方莉对大家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再尝试。”她组织大家复盘比赛过程,逐条分析评委意见,找出改进方向。
在方莉的带动下,成员们迅速调整方向,重新投入到新一轮教学比赛中。一年后,这支团队在军内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我们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方教授教会了我们怎么面对失败、怎么坚持到底。”团队成员王婷玉说。
“带团队不是挑几个好苗子,而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方莉鼓励团队成员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到部队一线调研、到课堂一线实践、到问题一线找答案。
如今,那面照片墙上的面孔越来越多,有的成了教学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方莉始终站在背后,默默托举,用一颗滚烫的心,把一个个“后来者”变成“主力军”。
临近教师节,方莉接到许多官兵和学员发来的祝福信息。看着一条条信息,她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教了20多年书,我最高兴的就是得到官兵和学员的肯定,看到他们不断进步。”
版式设计:王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