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英魂安息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侧记
■解放军报记者 杜 娟 毕笑天
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9月13日,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30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在祖国人民的深情迎接下,魂归故土,安葬于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回家的路需要走多久?对于烈士来说,这份等待已经持续了70余年。
回家的路需要走多远?对于我们来说,从沈阳桃仙机场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9.7公里,浓缩了万水千山。
连日来,烈士“回家”的一幕幕场景,牵动着国人的目光和情愫——70辆警用摩托车沿途护送,近3500面国旗飘扬在城市上空,“双20”对话致敬先烈感动无数网友,迎接人群看到战机通过水门时热泪奔流,耄耋老兵迎接昔日战友归来用颤抖的手敬军礼……
今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英雄如山、和平永驻的主题雕塑,白鸽展翅的浮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寄托着对和平的祈愿。环绕广场的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十几万抗美援朝烈士的名字。
他们当中,有些遗骸已经回归祖国,但还有很多尚未找到亲人。退役军人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工作,并成功为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在公布的名单里,有两位烈士的信息:“方金耀,湖北省麻城县,牺牲于1953年”“廖天良,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牺牲于1952年”。
今年,廖天良、方金耀与亲属的DNA先后比对成功。
接到参加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的邀请时,方金耀的儿子方汉炳激动地说:“能够代表父亲迎接战友回家,是我的荣幸。”廖天良的孙子廖启升特意摘下家门口的枫树叶带来沈阳,他说:“每年清明,一家老小摘下枫叶做糯米饭时,眼前就会浮现爷爷带着大伯、父亲和姑姑一起摘叶做饭的画面。”
清晨,两位烈士亲属和军地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队官兵代表、港澳台同胞及青少年学生代表等300余人早早列队肃立。
10时许,军乐队奏响低沉悠扬的《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战士的持枪护卫下,22名礼兵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护送覆盖着五星红旗的烈士遗骸棺椁进入纪念广场。棺椁被轻轻安放于军绿色绒布铺设的停放台上,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即响起,人们高声齐唱。
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裴金佳致祭文后,全体人员向烈士遗骸棺椁三鞠躬。27名礼兵举枪齐射,12响鸣枪划破天际,每一响都是祖国对英烈的深情呼唤。《思念曲》再次响起,全场人员静静凝视,礼兵们抬起烈士棺椁,绕场半周,缓步走向安葬地宫。
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94岁抗美援朝老兵张健热泪盈眶。以前身体好的时候,张健经常会来陵园跟战友们说说心里话。今天,尽管身体不适,他仍然坚持穿戴整齐、准时收看直播。情到深处,张健忍不住对着电视敬了一个军礼:“今天的中国,比我们顶着风雪在战场上想象的还要强大。战友们,你们安息吧!”
仪式结束后,人们排成长队,手捧菊花,依次向英名墙献花致敬。方汉炳和廖启升在密密麻麻的姓名中找到自家长辈后,驻足凝视良久。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春婕,每年都会在这里迎接英烈遗骸归国。仪式结束,她俯身将英名墙前的鲜花整理整齐,并对记者说:“作为英烈的守护者,我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这是对英烈们最好的告慰。”
山河无恙,英魂安息。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解放军报沈阳9月13日电)
让“无名烈士”英名不朽
■贾雪峰
习主席强调:“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9月12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13日,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顺利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工作,并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山河无恙,因你而安;家国今日,如你所愿。”让“无名烈士”英名不朽,让英雄“回家团圆”,就是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强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追忆英烈、尊崇英烈、捍卫英烈、致敬英烈、学习英烈,永远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