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深海砺尖兵
——来自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某艇员队的观察报告
■尚金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邓博宇
潜艇在水面机动。黄礼君 摄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明月高悬,巨浪翻涌。幽暗深海之下,一艘钢铁“巨鲸”静静巡弋。
潜艇刚抵达预定阵地,一阵急促的警铃响起,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某艇员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3、2、1,发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导弹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优化决策指挥链路、检验新战法训法、锤炼慑战止战能力……一次次驶向深蓝,一次次利剑出鞘,阔步新时代新征程,该艇员队官兵始终牢记领袖嘱托——
2013年4月,习主席看望慰问该艇员队官兵,同他们共进午餐、深入交流。2023年5月,习主席给该艇员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努力锻造全面过硬的水下尖兵,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潜行万里,永不迷航。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该艇员队官兵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强练兵备战,聚力攻坚克难,将水下尖兵锻造得更加过硬,将深海利剑淬炼得更加锋锐。
永葆紧前备战的常态——
做一颗“随时可以出膛的子弹”
观察一支部队的备战状态,既要看战时,也要看平时。一个深夜,记者触摸到了这支部队的备战脉动。
夜色深沉,学习室内不时传来讨论声。记者推门而入,只见艇员队多名部门骨干围在一张海图前,研判当面敌情态势。
记者好奇,按照艇员队的工作安排,那段时间,他们不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甚至部分艇员还处于休假状态。
“战备弦一刻松不得!”艇长告诉记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水下战场,海况的变化、洋流的波动,都可能影响战术实施,一个分神就可能让对手取得战场主动权。为了把各种情形研究透,做到心中有数,类似较真碰硬的敌情分析活动,几乎每天都在学习室上演。
备战脉搏,不仅跳动在每一个深夜,也跳动在每名官兵心头。
舱室虽然狭窄,但官兵的视野宽广、目光敏锐——艇长的笔记本上,当面敌情、水文气象等每日记录,内容翔实;官兵分析研究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家门口的近海,而是覆盖每一片可能到达的海域。
艉舱离指挥室最远,却回应指挥员口令最快——在这个管路密布、空间狭小的舱室,几名艇员闻令而动,迅速嵌入艇内各个系统展开应急处置。出海期间,班长吴振民特意申请在战位旁的管路上搭块木板当床铺,确保出现任何异常,他都能随时响应、快速处置。
“养兵千日,就要用兵千日,时刻准备出击!”吴振民道出自己的“战备观”。
箭在弦上,引而待发。近年来,随着人民海军潜艇部队加速向深蓝挺进,该艇员队党委深刻认识到,不仅每名艇员要保持张弓满弦的状态,新型潜艇战斗力生成更是刻不容缓。他们在驶向远海大洋的任务中备战、在备战中强能,潜时越来越长、航程越来越远。
与之相应的是,一日生活作息变了,工作训练节奏变了,部队运行方式变了,但官兵“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的战备意识没变。他们深知,唯有如此,才能特情来时从容应对、敌人来犯一击制胜。
“我们与战争的距离,只差一声号令!”艇员柴贵州说,他和战友们需要做的就是枕戈待旦,做一颗“随时可以出膛的子弹”。
永葆加速冲锋的姿态——
“没有万事俱备,只有争分夺秒”
以往潜艇靠岸,就意味着任务完成,官兵会进行短暂休整。而今返航后,干部陈苍却感觉更忙了。
这次任务归来,他刚走进宿舍楼就发现,好几页工作清单已经张贴在墙上最醒目位置。每一件需要维护的装备、每一项需要检修的内容,都按照轻重缓急顺序用五色笔标记,定好责任人、明确时间点、拉出进度条。执行下一次任务前,这些工作都必须高标准完成。
在收集的海量数据面前,陈苍神情专注、运指如飞。整理—归纳—复盘—比对—总结,如此一次次循环往复中,他对照海空情报,加紧评估海上决策质效,进一步完善隐蔽突防等战法。
“岸上,是复盘提升的‘另一个战场’。”说话间,陈苍在自己的学习清单上新增了几项内容。这个过程,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头脑风暴”——有时探讨新装备的新功能,有时论证新战法的可行性,但更多的是,查找解决存在的问题。
按理说,航行越远、见识越广,经验就越足。可在艇员们看来,深海里有另一种辩证法——遇到的情况越多,就会触及更多知识盲区、能力短板。
“没有万事俱备,只有争分夺秒!”一次全科目训练考核,全艇提前作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对于首场对抗,官兵志在必得,细抠每一项部署、打磨每一个细节,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孰料,考核期间海况突变,值更官执着于完整执行战术,频繁进行大航速机动,尽管攻势迅猛,却因噪声过大暴露目标。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艇员们突然意识到,那片熟悉的深海,早已卷起不同的“漩涡”。
当前,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处在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对潜艇部队而言,必须驭鲸蹈海、加速冲锋。
追风赶月,衔枚疾走。艇员队紧盯使命任务需要,定期邀请院校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围绕装备系统、前沿理论、管理维护等进行深入交流,完善官兵能力拼图;学习室内,艇主官与全体军官同上一堂课,研训谋战……
在此过程中,一茬茬艇员也在拔节生长。大家边备战、边训练、边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新装备新技术难吃透,集中精力攻关突破;面对陌生作战领域,不等不靠、敢闯敢试;遇到新情况新难题,上门向兄弟单位求教……
该艇员队营区,有一棵大树亭亭如盖。10年前,官兵执行远洋任务时,为避免生活单调,特意从陆地带了一株树苗。从海上回到陆地,大家又把它栽在营区,悉心呵护。
育人如育树,成才更成林。如今,该艇员队已经崛起一支人才方队。一级军士长马晓辉说:“十年树木,但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需要长得更快、走得更远。”
永葆向难攻坚的状态——
在一场场硬仗中打出“第一”的声誉
在艇员队荣誉室门口,有一块展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记者上前细看,上面展示的,是官兵某一年参加比武的成绩单,其中一些科目,排名明显靠后。
“取得这么多荣誉,为何要跟一次‘考砸’过不去?”记者不解地问。
“自揭伤疤就是要时刻警醒大家,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该艇员队政委说,对平时练兵发现的问题,决不能遮遮掩掩、轻易放过,要敢于向难攻坚,用胜利赢得荣光,这才是官兵应该牢固树立的“荣誉观”。
那次比武归来,艇员队召开全体军人大会进行复盘检讨,深挖训练中的弱点难点堵点问题,组织大家对照自省,制订补差计划。
第二年比武,他们重整旗鼓,全队上下憋着一股劲儿击败强劲对手,用一项项“第一”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番号第一不代表自己就是第一。‘第一’的声誉,是在一场场硬仗中打出来的!”马晓辉介绍,作为人民海军某型潜艇首艇,从列装那一天起,他们就面对装备技术含量高、缺少专业教材等现实挑战,艇员队由此开始了创业攻坚。
那段时间,马晓辉和战友走路带风。白天爬舱室、摸管路、查设备,晚上学专业、搞研讨、作总结,人人写下厚厚的学习笔记,光是画的图纸摞起来就有半米高。最终,他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立起该型潜艇战斗力建设“新标杆”。
“那次胜利攻坚,更加坚定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回忆起接装之初的那段经历,马晓辉眼神里好像有一团火。
习主席指出,要立足实际积极作为,探索创新战略力量运用样式和组织模式,把手中武器的战略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近年来,许多新装备列装部队、新技术投入应用,一些新战法训法亟需攻关验证,艇员队一次又一次踏上攻坚征途。
——挑战装备极限。针对新时代使命任务要求,全体艇员发扬不怕吃苦、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实战实训中最大限度挖掘装备潜能;
——犁出更远航迹。突破近海战备训练传统思维,驶向远洋深海,在陌生复杂海况下开展实战实训,有效履行使命任务;
——加速体系融合。瞄准新域新质战斗力生成需要,优化发射流程,创新力量运用,与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深度融合;
——强化人才支撑。瞄准艇员培养新需求,实行“人艇分训”,打通全流程培养堵点,大幅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一大批专业能手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常年战斗在海疆一线,必须积极识变、主动应变、不断求变,在实战中砥砺打赢硬功。”全体艇员深知,身为钢铁脊梁,理应自觉担起强军重任;攻坚建军百年,还有很多难关险隘要闯。
这天傍晚时分,官兵集合完毕,准备再次上艇。此时,豪迈的艇歌回荡海天——
“甘愿寂寞不留名,生死与共兄弟同心;默默潜航大爱柔情,时刻等待那一声号令;钢铸的脊梁铁打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