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医院护理专家谈PICC-DVT案例分析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孙晓风责任编辑:胡骏
2015-12-17 08:40

作者简介:孙晓风,解放军第306医院,血管外科。

案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左下肺癌Ⅳ期(T2N31)多发骨转移瘤,多发淋巴结转移瘤,阻塞性肺炎,置管一周后出现右上肢肿胀,无明显疼痛,距肘上10 cm处右上肢周径36.5 cm,左上肢周径32.5 cm,血管彩超示血管直径改变,血管内缺少彩色信号,血管不可压缩,提示右锁骨下、右腋静脉及贵要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原活动度PT%122.0INR升高,D二聚体522.00 ng/ml升高。

PICC-DVT原因分析

包括患者因素、操作者因素、置管材料因素等。

1、患者因素:恶性肿瘤伴多发转移、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上肢长期制动者、糖尿病高血压等伴随疾病。

2、操作者因素: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同一血管反复穿刺或置管、植入静脉过细、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不正确。

3、置管材料因素:导管规格过大或材质不适合病人。

处理措施

1、请血管外科专家会诊

2、抗凝治疗:速碧林注射液0.6ml皮下注射1/12小时,改善微循环治疗。

3、该患者患肢无明显疼痛症状,未做局部处理。若伴有静脉炎,出现红肿热痛,可局部紫外线照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夜间疼痛加重可50%硫酸镁冰湿敷,外裹保鲜膜。

4、放、化疗程结束后转入血管外科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此保护下拔出PICC管,患者无头晕、胸闷等不适,继而取出滤器,术后继续抗凝。

预前因素的预防

1、置管前后的宣教,置管前与患者的有效正确的沟通,缓解并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血管处于充盈状态。置管后尽早活动肢体,适当饮水。

2、置管前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遗传性的血栓形成倾向、胸廓出口综合征、肿瘤、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史、长期卧床、高龄、30d内手术史、上肢制动或被动活动、放或化疗史、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伴随疾病血栓高危因素,发生过血栓的血管禁忌使用等。

3、评估置管中血栓高危因素:2011年版INS指南指出,护士熟练掌握静脉穿刺过程,可降低静脉血管壁损伤及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选穿刺择合适的导管材料;使用无粉手套;NS浸泡导管、导丝、穿刺针、穿刺鞘,充分润滑;送管动作轻柔,尽量匀速匀速运动,遇到阻力,切记暴力送管等。

4、置管后弹力绷带固定穿刺点,示出凝血情况松紧适度,护士及时巡视观察上肢静脉回流情况,适时去除弹力绷带,给患者提供握力球,进行握力功能锻炼,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5、置管一周左右是血栓及静脉炎易发生的时间段,护士应每日巡视,观察穿刺点周围情况、臂围较前较对侧臂围的变化,若有血栓的早期表现,尽早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及时处理。

6、2011版INS指南指出,PICC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至上部分时,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理想的PICC尖端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下三分之一,心房入口处。

7、对于高凝患者,以500ug/L作为D-二聚体诊断值,可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是否置管后预防性给与抗凝治疗。

拔出PICC管

发生血栓是否拔出置管还存在争议。2010年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指南和2012年ACCP均建议:已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仍需保留PICC者,可继续保留,但必须同时抗凝。若不需要通过PICC治疗则建议拔出,肿瘤患者拔管后续长期抗凝治疗(≧3个月),非肿瘤患者拔管后抗凝时间为3个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