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法根治但可药物控制
“在我国每年约有3.5万新发患者,是IBD发病率最高的亚洲国家”,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陈焰主任医师介绍,其病因可能包括环境、感染、免疫和遗传等因素。携带某些特殊基因的人群可能更易患炎症性肠病。
目前,治疗IBD主要三类药。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不会抑制免疫系统,可降低肠道的炎症,用于轻中度的UC和轻度的CD。另外一种是激素类药物,短期内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不建议长期使用。专家强调,激素类的药物一定要听医生建议不能自行使用或自行停药。服用激素的过程中需定期随诊,监测骨代谢、骨密度,补充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监测血糖。
发病年龄轻;有肛周病变;肠道病变广泛,尤其是小肠、上消化道存在病变;激素、免疫抑制剂效果不好的CD患者适合使用生物制剂类的药物。在生物制剂使用的过程中需注意过敏、感染、肝功能异常、皮疹,同时不能接种活疫苗、孕晚期用药量需谨慎。
炎症性肠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炎症性肠病有遗传的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炎症性肠病,子女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概率最高2%,患克罗恩病的概率最高5%;如果父母均有炎症性肠病,子女的患病概率为35%。在预防上,专家建议患者在缓解期怀孕,并且孕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补充叶酸,尤其是小肠病变的患者,每天补充足够的叶酸;补充铁剂及钙剂;回肠末段切除的患者要补充维生素B12。
2.适量进行温和的运动,多吃蔬菜水果。
3.母乳喂养。
4.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由于炎症性肠病主要以肠道症状为主,所以患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患病后日常饮食该怎么吃?其实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日常饮食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每餐以正常食量2/3为宜,每日进餐4~5次。
2、减少油腻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应减少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也不要吃引起肠胀气的食物如黄豆、芋头等,而鱼、虾、蟹及蚕茧等容易引起过敏的一类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3、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坚果、玉米、一些蔬菜及粗粮等。
4、膳食供应足量的热能及优质蛋白、无机盐、维生素,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冷饮等。
5、炎症性肠患者多缺乏叶酸,维生素A、B6、D、K,以及钙铁等多种营养素,应进食富含以上营养素的食物。
另外,炎症性肠病患者还要注意主食和副食的食物选择。主食宜精细,用富强粉、精制米面等。禁用粗制粮食,如玉米面、小米、全麦粉制成的食品,以免增加肠道负担和损害。
副食则可选用瘦肉、鱼、鸡、肝、蛋等作为提供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疾病活动期要限制牛乳。不吃胀气食物,如黄豆、葱头等食物,蔬菜可选用山药、胡萝卜等含粗纤维少的块根类食物。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广州日报、每日新报、健康时报网、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