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眼日:呵护眼睛 从小做起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高付林责任编辑:胡骏
2016-06-06 09:01

作者简介:高付林,解放军第306医院,眼科。

一年一度的“6.6”爱眼日又到了,今年的的主题是“呵护眼睛,从小做起”。防止眼病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笔者谈谈如何从孩子做起、呵护眼睛。

1、早产儿会有什么眼病?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率已有上升趋势。ROP是目前儿童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ROP常出现在胎龄小于≤32周,体重不足2000 g,对于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胎龄≤34周,体重不足2200 g。早期筛查和眼底周边激光以及抗VEGF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目前各大医院眼科都已建立了新生儿眼底病的筛查工作,为所有刚出生的新生儿做眼底检查,请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夫妻及早为出生后的孩子做视网膜的检查,初次检查在出生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应接受首次筛查。

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什么病相似?

该症主要应与白内障、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hyperplastic primary,PHPV)、冠茨病(coats' disease)、诺里病等相鉴别。而其中FEVR与ROP有极为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过程,鉴别尤为困难。一般来说,FEVR发生于足月儿,患儿无早产和吸氧史,多数双眼对称发病,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无灌注区,常伴有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下渗出或视网膜内渗出。FEVR通常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外显率不完全,常不表现家族史。

3、怎么知道孩子患了眼病?

一般新生儿出生既有感光的功能,出现对光照无反应,面部不转向明亮处时要注意。2个月时,眼球可以追光,随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90度。3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能用手指抓眼睛所见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6个月时能分辨熟悉人和陌生人。1周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物体,并开始喜欢看彩色的图片,有问题会走路的幼儿动作笨拙,经常跌跌撞撞,躲不开眼前的障碍物。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在生长的不见时期的视觉变化。

4、学龄前儿童应做哪些眼科检查?

通常认为,视觉系统成熟在3岁左右,3~8岁视觉发育尚有一定可塑性,8~9岁视力发育已完成,此时若发现有弱视、可能已没有立体视觉,就失去了最好的矫正时机,如果12岁以后发现有弱视,此时双眼视觉发育基本成熟,绝大多数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孩子3岁前至少应有一次系统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及散瞳验光等。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应尽早去专业眼科医院检查。

5、屈光不正是近视吗?

屈光不正是指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之后不能在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不清东西的现象,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情况。在调解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的东西看不清楚,但是看近处的东西不受影响。在调解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远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和近处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做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可以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或者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屈光参差是指双眼在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造成双眼视网膜上所成像之间在大小等方面的不同,也就是说两只眼睛看到的物体是不一样大的。当参差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常可能会因为融像困难出现症状。

6、近视有什么预防治疗措施?

近视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尤为突出。除导致屈光变化外,近视还是许多眼部疾病的危险因素。即使-3D(300度)以下的近视亦可增加包括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其相关性类似于吸烟及高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且近视程度越高,风险越大。另有报道显示,近视性黄斑病变已成为北京地区第二大致低视力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就是近视。

对于近视,目前标准临床方案多为矫正已经产生的屈光不正,而非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由黄锦海等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近视干预措施进行了网状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国际眼病杂志上。

目前认为矫治近视的有效措施包括:(1)低浓度的阿托品眼底成为最有潜力的近视干预措施。(2)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减缓近视的发展。但一定要注意其关键点是“户外”。单纯的增加行动无效。该研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家长对于儿童近视控制及干预切忌“谈药色变”,近视后不给孩子戴镜的行为同样不可取。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或许将来“低副作用药物+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延长户外活动时间”这“三驾马车”能成为控制我国儿童近视问题的新方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