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红巾教授,空军总医院,神经精神专业主任医师。
颈性眩晕有两大认识误区,一是一晕就认为是颈椎病,二是否认颈性眩晕的存在,两者都是片面的认识。眩晕是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均可出现,这种眩晕常见于落枕及迅速转头而突然发病,临床上许多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易出现异常旋转。
表现
1、与头颈部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
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
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
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
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6、X线表现,常见寰枢和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原因
多数学者认同引起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种:
1、钩椎关节对椎动脉的刺激,钩椎关节的外侧为横突孔,位于横突平面的钩突与椎动脉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cm,因此,钩椎关节的增生极易压迫、刺激椎动脉;
2、周围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刺激,由于颈椎反复受到急慢性损伤,椎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长期存在,形成瘢痕,与椎动脉粘连对其牵拉、压迫,而且椎动脉与神经根被附着于钩椎关节的纤维韧带包裹,当钩椎关节发生相对位移时,椎动脉被动牵拉;
3、椎动脉周围神经对椎动脉的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发出大量的吻合支,大部分行于椎动脉表面,交感神经深交通支裸露于钩椎关节外,周围组织的压迫、炎症,极易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
4、椎动脉自身的因素,椎动脉因硬化相对变长,易产生屈曲,使血流变慢,影响脑部供血。与椎动脉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是横突孔,颈椎旋转时横突 孔间的相对位置移动可能牵拉、压迫椎动脉,颈椎无旋转时,各颈椎横突孔并非在一条直线上,有正常的错位,最明显的是第l颈椎相对于第2颈椎位于外侧,这是正常椎动脉出第2颈椎横突孔后向外弯曲绕行的解剖学基础。在颈椎旋转时,第1颈椎横突孔相对于第2颈椎横突孔有明显的移位。第2颈椎横突孔相对于第3颈椎横突孔有较轻度的移位,范围最多不大于7mm。第3—7颈椎横突孔移位程度很小。在颈椎旋转时,寰椎相对枢椎不但旋转幅度大,而且必然会有双侧寰枢外侧关节的脱位,在颈部尽力旋转时脱位可达42.4%—85.7%。众所周知,颈总动脉紧贴于第6颈椎横突上的颈动脉结节前面向上走行,交感干也通过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和第6颈椎横突间走行,且椎动脉又是从这里开始行走于颈椎椎体的横突孔,所以只要第6颈椎有轻微的旋转就可以引起颈总动脉或(和)椎动脉的血流减少,并且通过结缔组织刺激交感干,引起椎动脉痉挛,最终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等缺血症状。
处理
首先是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期固定不良姿势,避免颈部受寒受凉,坚持锻炼。
手法复位旋转椎体可以有效的纠正颈椎关节紊乱,特别是椎体轻微的侧方移位引起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位置改变,甚至可使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的紧张程度发生非均匀改变,轻度改变突出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旋转复位法和侧旋提推复位法可以有效缓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松解粘连组织,解除对椎动脉及周围神经的机械性压迫,恢复大脑供血,从而改善颈部及大脑缺血症状。还可用其他方式理疗,相关药物对症治疗,严重者也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