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两位青年才俊的猝死事件备受公众关注,(一个是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年仅34岁;另一个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金丹教授,年仅45岁。)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心脏猝死的深度思考与热议。我们也从专业角度就此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猝死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心跳骤停。AHA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美国约有20余万名住院病人发生了心跳骤停。在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跳骤停,居全球之首。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弗雷明汉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
那么大家都会疑问,为什么年纪轻轻的看着身体很健康的人就突然发生心脏性猝死了呢?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另外引起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
可见猝死的根本原因是心脏的基础性疾病,但是如果有心脏问题却没能发现或没有细心调护,就容易在紧张、焦虑、熬夜、劳动强度大、多吃少动等诱因的促进下引起心脏基础疾病加重,从而增加猝死的风险。
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已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600人死于因劳累引发的疾病。工作过量导致的自律神经失调,忧愁烦恼造成的紧张,喜欢甜食、运动不足导致的提不起劲儿等这些“小事”和可怕的过劳死之间只是咫尺之遥!疲劳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变成慢性病,甚至猝死。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疲劳消灭在“萌芽”阶段。
今天先聊到这,在下一期的微信里我们会继续为大家介绍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