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一根不倒的“桩”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吴天喜 通讯员 徐建新 程鹏宇责任编辑:马依
2016-07-29 02:37

警报!鄱阳湖流域超警戒水位,多堤段圩坝面临漫顶……7月上旬,火箭军某旅500余名官兵紧急驰援防汛抗洪前线。其中,就有发射二营三级军士长、党员班长曾勇的身影。

其实,曾勇本可以不参加这次抗洪任务。他的颈椎去年因训练受伤做过固定手术,至今还留有一块钢板。连队起初安排他留守,却不想平日温和的他竟然急红了脸:“在连里,我兵龄最长、党龄也最长。关键时刻,我应该冲在前面!”

1、7月10日上午,南昌市新建区新培圩大堤出现1.5公里脱坡,曾勇再次要求随队出征。

救灾现场,堤外水面高悬,一波波浪头冲击着圩堤,不断带走土基,形成一条长长的浑浊水带。若土基继续被掏空或脱坡扩大,随时可能发生溃堤。

打桩等工作需要水下作业,官兵面临的除了滔天洪水,还有无孔不入的血吸虫。

“我先上!”眼见坝体不断被激浪拍打,脱坡还在继续,曾勇系上安全绳,纵身跳入水中,用身体死死压住防浪布。随着沙袋落下,他的头上、鼻子、嘴巴里瞬间全是泥水。

打桩加固需要探摸水下情况,为此,曾勇几次潜入泥水中。一次,他刚冒出头,就被一个浪头拍进水里,许久未见露头。官兵正要收紧安全绳,他却猛然冒出水面,大声招呼:“就在这里打桩,快!”

眼见曾勇这么奋不顾身,官兵纷纷跳入水中,在湍急的洪水中用身体筑起一道道堤坝。

2、抗洪救灾,仅凭勇气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过硬的本领技能。

此前,曾勇曾自学防汛救灾基础知识和处置堤坝渗漏、管涌等险情的专业技能,这使他很快成为抗洪官兵的“主心骨”。

7月9日17时许,南昌市新建区铁和乡木联堤发生严重渗漏,情况危急。闻讯后,该旅立即组成百人突击队奔赴现场,曾勇出现在排头兵位置。

经勘察,这个堤坝多段出现土质透水,有3个渗漏点范围较大,已经有洪水涌出。分配任务时,曾勇主动请战,操起铁锹直奔最大的渗漏点而去。

“挖沟时,必须顺着水流找到渗漏点源头。”曾勇弓着腰在前面一锹一锹地开路,同时向身边战友叮嘱注意事项。

来到一片平坦处,堤坝看似完好无损,大家正打算绕过去继续勘察,却被曾勇拉住。只见他深挖几锹,一股水流立即喷涌出来。

“只要注意周边水的流向,就知道一定是从这下面冒出来的。”曾勇告诉大家,明处渗漏好办,暗流难缠,任何一处隐患,都可能危及整个大堤。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官兵分别展开作业,经过连续6小时突击,险情成功排除。

3、奋战在抗洪一线的20多天时间里,每次出任务上堤坝,曾勇不仅从不缺席,还尽心履行班长职责。

连队官兵知道他颈椎不好,多次劝他不要太拼。他总说:“我是班长,义不容辞。请组织放心,我顶得住!”

7月16日晚,赣西大堤发生脱坡险情,曾勇随50余名官兵火速驰援。

“让刘明装沙袋,我们抢筑子堤!”曾勇知道,班里战士刘明前几天感冒发烧,这几天身体还有点虚弱。

肩扛、怀抱、手拖。30多公斤重的沙袋不断上肩,肩膀磨破了,腰背麻木了,手脚没力了……曾勇咬紧牙关,一趟趟向倾斜近60度、泥泞湿滑的堤面发起冲锋。

后续援兵抵达后,曾勇又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多路沙袋接力”的战术。被采纳后,他像根钢桩一样站到了传送沙袋最后“一棒”的位置。这个位置责任大,压力也大:上垒下码需要力量,确保沙堤层层衔接、坚固结实又需要技术。

数小时后,百余官兵携手筑成的子堤高出水面一大截,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十四联圩出现渗漏险情,速来”“这边堤身穿洞还在扩大,请予支援”……尽管身上多处被擦破磨伤,尽管脚底手心都磨出了泡,尽管颈椎伤处经常隐隐作痛,但每次听到命令,曾勇都会如离弦之箭,和战友一起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