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难忘那个送雷锋当兵的人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杜善国 责任编辑:杨红
2023-02-23 10:53:42

那个送雷锋当兵的人走了!

2022年12月28日深夜,我打开手机看到一条短信,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辽宁省军区鞍山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余新元同志,因病于20时55分不幸逝世,享年99岁。

我与余新元相识算起来已经有32个年头。新兵时听他作传统报告,中气十足,娓娓道来;军校实习期间赴干休所为他做专访,忆起牺牲的战友、感念党的恩情总是热泪纵横;在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工作时组织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团对他进行集中宣传,耄耋老人深情述说送两代“雷锋”当兵的历史,话语间饱含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许多次面对面倾心交谈,震撼人心的场景历历在目,影响至深的话语总是在耳畔回响。

二万五千里长征,支撑红军走下去的唯有坚定的信念、不变的信仰,于是才有了翻雪山、过草地的传奇,才有了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绝唱。这些传唱后世的故事,成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一生刻骨的记忆。穿越时空回忆往事,追寻峥嵘岁月和信仰之光,不满13岁参加红军的余新元眼中总是亮光闪闪。

“顶天地,志凌云。山城堡,军威震。夜色朦胧群山隐,三军奋勇杀敌人……”山城堡战役,是余新元参加红军后首次投入的血与火的战斗。第一次荷枪实弹上战场,亲眼看见战友倒下,背着缴获的4枚手榴弹和300多发子弹,余新元禁不住号啕。在他93岁那年,当我们再一次聊起这场刻骨铭心的战斗时,他依然老泪纵横。这泪光中有悲伤和痛苦,更有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赤诚。

“危险我不怕,让我上!”在战火中开始戎马生涯的余新元,被战友们英勇杀敌的无畏深深打动,心里悄然埋下当英雄的饱满种子。他参加过黄土岭战斗、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战斗、辽西阻击战等大小战斗500余次,被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荣立小功2次、中功1次、大功2次。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一直勇往直前,再也没有掉下一滴眼泪。他说自己牢牢记住了指导员说的话:当红军的战士不能哭,要哭就不能当红军战士。

身经百战,10余年穿行于枪林弹雨,受伤流血对余新元来说是家常便饭。1939年,他在黄土岭战斗中左腿被炸伤,骨头粉碎,筋肉断裂,幸得白求恩大夫主刀才免遭截肢;1941年,他在狼牙山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带领5人战斗小组浴血奋战,被敌人的子弹打穿胸部,从悬崖上摔下昏迷数十天,多亏王义珍老妈妈冒着生命危险精心护理才活过来;在辽沈战役中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依然咬牙继续冲锋,后来失去半个脚掌……几十次负伤,总是伤还没好利索就请求上战场,“决不后退”“就是死也不退”成为口头禅。

余新元一直被战争留下的伤痛纠缠,在行走中右脚假肢接合处常常出现断裂,疼痛难忍,可他传承红色基因的脚步从未停歇。即便身患癌症做过两次手术,身体大不如从前,他始终没有退缩过。1981年离休,众人都以为他要颐养天年,他却“离而不休”,拖着假肢毅然走上新的“战场”:为党政机关、部队官兵、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做报告5000多场、听众多达500万人,还应邀担任全国146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竭尽全力丰富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如同一场马拉松,跑到后半程,每次走上报告席都要付出百倍千倍的艰辛。难,但他不怕!

“如果害怕流血牺牲,如果畏惧病痛折磨,当初就不会宣誓参加革命。”

“图的是老一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江山永不变色,图的是千百万人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亮丽的阳光下,余新元站起来又落座,推心置腹地对我讲了这两句话。其中蕴含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冲锋在前、勇担重任、力争上游。这种精神印刻在他的身上,做什么都做到最好。

秋高气爽,天辽地阔,空气中弥散着馥郁的果香。秋季开学如期而至,高校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一场场报告忆过往、谈未来,余新元总是滔滔不绝。每当此时此刻,他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

在“雷锋们”的心灵深处,或许没有哪一座火车站比鞍山火车站更熠熠生辉。

在这座火车站登上运兵列车的鞍钢人中,有两位著名的工友,一位是雷锋,另一位还是“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他们曾经迈进同一座火车站,被同一双手送到同一个站台,相继走向军营。

在鞍山火车站送两代“雷锋”入伍的人,就是人称“雷锋知音”的余新元。作为多年在兵役机关工作的领导干部,余新元在鞍山火车站不知送过多少新兵,永远不会忘记其中两人:1960年1月,担任辽阳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把鞍钢工人雷锋送上军列;17年后的1977年1月,同样在鞍山火车站,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他,把郭明义送上运兵专列。这两位“雷锋”,在不同的年代助人为乐,让温暖抵达亿万人心。

站台,是终点也是起点。这3个人亦师亦友,在离开站台之后做了不同的事,活出不同长度的人生,却各自用真诚、热情、快乐感染无数人。余新元更是以雷锋精神为站台,踏上学雷锋的道路。由他号召组建的“雷锋车队”,秉承“车轮一动,想到群众”的信念,常年为困难户送温暖、无偿献血、照顾残疾人、义务接送考生等,成为鞍山市学雷锋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由他自费制作发放的1万多枚雷锋像章,影响和带动无数人一起用不同方式阐释“平凡的高尚”。他竭尽全力推动学雷锋群众性活动蓬勃展开,个中盛况或许可以从那代人的回忆中重温: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出的、宣传栏里张贴的、广播里介绍的、电影中播放的,很多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内容;每天下班后,他专门组织人员学雷锋做好事,每月评比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

在站台与雷锋分别后,“雷锋”在余新元心中从未离开。多少年来,雷锋在余新元家中睡过的床铺、用过的饭碗,似乎都在无声讲述着曾经的故事;雷锋的微笑、乡音、身影,以及定格在那张老照片里的年轻面孔,犹如一缕阳光,照耀余新元家中各个角落,似一股春风吹拂余新元的心房。

恒久地仰望雷锋这座精神丰碑,余新元的心始终和雷锋连在一起,一摞摞红彤彤的证书和一座座奖杯也像东北大地上的大豆高粱,层层叠叠、粒粒饱满地摆满书柜。他被原沈阳军区授予学雷锋金质荣誉章,1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离休干部、3次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3次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在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的2012年,我赶赴鞍山,为在全国集中宣传余新元事迹做准备。我每天清晨与余新元呼吸着新鲜空气出门,多次聊着聊着、走着走着,便不由自主地被他“咚咚”作响的步履声引导着走进鞍山火车站。伴着站内汽笛长鸣,一列火车迎着火红的朝阳,呼啸着驶向远方。目送列车渐渐远去,我总能看到他的眼里闪着一道特殊的光。那时那刻,他是兴奋的,内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我当时确实没想到,这两名新兵后来都成长为感动社会的人!”在我反复追问下,余新元一脸真诚地作答,“雷锋在我家住了58天,朝夕相处凝结成一种家人的感情、一份割舍不掉的亲情,我一定是希望他越来越好。在送郭明义上火车时,我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也相信他能经得起部队艰苦生活的考验。”

坦荡、真诚、朴实、自然,从来不做官样文章,总是像雷锋那样只有“一个心眼”,用雷锋精神思考,用雷锋精神领路。一次次随余新元往返鞍山火车站的路上,我一次次被他感染。

“我就是余新元!”声如洪钟,一双宽阔有力的大手捂住了我的手。落座之后,我们两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亲热地唠起来。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与他在鞍山市一栋房屋的客厅相见。面带笑容坐在藤椅上的余新元,和蔼的脸上泛着高原红。他聊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有苦难、有欢乐、有追求还有圆梦时刻,是那么扣人心弦。

20多年过去,沧桑岁月只是在他面庞上刻下道道皱褶,年近百岁依然精神矍铄,目光依然清澈明亮,唠起许多事来犹如竹筒倒豆般酣畅淋漓,几乎没有断过片儿。“张连弟、袁庚辰……”给我讲述的故事中,余新元清清楚楚地记得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姓名,甚至家住哪个县哪个村、兄弟姐妹几个都能随口说出。

余新元每天看书读报、关心时事,思维敏捷,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对我的问题回答得透透亮亮。我们交流时,他常常讲着讲着就哽咽了。说到白求恩为自己动手术,他落泪了;说到反扫荡中负伤、王妈妈尽心照顾自己,他落泪了;说到雷锋当兵走时喊自己一声爸爸,他落泪了;说到大女儿身患重症不治离世,他落泪了……

泪水里有思念,也储存着力量。余新元一直保持着学理论、记笔记的习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生活的种种情态都记录在他的笔端,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脑库”。遇到外出作报告,他会在“脑库”里寻觅素材,把经历的人和事、看过的书籍与影视剧、总结的道理与思考在心里来回比对盘算,看看哪些能借鉴,怎么做出耳目一新的表达。

这间摆满书柜的客厅,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它并不宽敞明亮,可我就是喜欢坐在这儿,一坐下来就不想离开。我认真倾听余新元讲述细细咀嚼过的历史、深深思索过的当今,享受着一次又一次难以忘怀的交谈。

“温室里养不好花草,要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有前途。”余新元先后把5个子女全部送到部队历练。那次在客厅里一说起最后一个入伍的小儿子余锦旗,余新元便兴奋起来,脸上泛起红光,皱纹也舒展开来:“他到部队写信让我找人调动调动,我回信写了11页纸,让他掐灭这个念想。看我不开口,他就闷着头干了下去,入伍一年多就被评为军区装甲兵优秀共青团员,第二年就入了党,还当上了班长。退伍回来,先被分到鞍钢最北的选矿场当工人,后被公安局选中,到鞍山郊区一个分局当了侦查员,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青年卫士等,荣誉标兵得了一大堆!”

在这间客厅里,余锦旗与他的哥哥姐姐提及父亲,都说了同一个词——“纯粹”。唯有纯粹,才能看淡名利,一次次婉拒重金求他做宣传代理的人;唯有纯粹,才能在职时做好挑大梁的“红花”,离休后也能做鲜明生动的“绿叶”,鲐背之年仍拖着病体争分夺秒为青少年讲传统、讲雷锋;唯有纯粹,才能真实、饱满、有力量,将“我这一辈子交给党了”作为人生坐标,让人产生共鸣、收获感动。

记忆不断闪现。那间客厅像往常一样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但是它再也等不来了。我默默地朝这间客厅鞠躬,再鞠躬;我流泪了,为了长年的交往,为了他孜孜不倦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