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无名哨所” 祖国为你骄傲!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晏 良责任编辑:姜紫微2014-01-02 13:13

 

 
推雪开路本报特约记者 晏 良摄
 
 

写在前面的话

今晨零时零分,伴着无数人的期盼,我们迎来了2014年。

一元更始,万象更新。人们为自己、家人和国家祈福安康。在这喜庆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样一个个特殊的地方——祖国万里边海防线上的“无名哨所”。

这些哨所犹如夜空里的繁星,默默地闪亮,名不见经传。尽管无名,它们同样坚守着祖国版图的完整,无数戍边将士以苦为乐,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对于甘守寂寞的戍边人,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部队各级领导机关更没有忘记,始终把边防官兵的冷暖牵挂在心头,总是第一时间到一线解难送暖,把关心、关爱送到基层官兵的心坎上。

守防有穷期,关爱无止境。一些边防哨卡之所以“无名”,是因为人迹罕至,缺乏媒体的关注。为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迈开双脚,扎扎实实“走转改”,多到那些没见过报、没露过名的地方去,把他们在边关的无私奉献,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展示给军内外读者。

长白山麓

“山顶洞人”的幸福歌

 李小福 岳定龙 本报特约记者 孙 健

隆冬,皑皑白雪覆盖长白山脉,气温降至-20℃。

走过一条坑洼不平的泥雪路,爬上一个近35度仰角的斜坡,穿越一条500多米的山洞……元旦前夕,记者跟随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给养车顶风冒雪来到老虎哨所。

老虎哨所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日平均光照不足3小时,眼前一边是冰封的鸭绿江面,一边是连绵不绝的雪山,哨所旁边的山洞,成为官兵们休息和娱乐常去的地方,大家戏称自己为“山顶洞人”。大队政委于凯介绍说:“哨所既要执行陆地、界江巡逻任务,还负责看守老虎发电站大坝的安全,全天24小时执勤。”

 狂风夹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正在站哨的中士班长邱宏达心里却像涂了蜜,因为他很快就要下山“把家还”。

“班长,你的火车票。”邱宏达一回哨所,蒙古族战士敖日格就扯着嗓门喊道。邱宏达是哨所兵龄最长的老兵,也是公认的“老黄牛”。去年,刚谈的对象让他回家过年,可节骨眼上,哨长回老家结婚了,由邱宏达任代理哨长。为此,对象差点向他亮“红灯”。

前不久,在哨所蹲点代职的机关参谋范建将这一情况向大队作了汇报:“邱宏达是执勤标兵,每年休假都发扬风格。”得知情况后,大队领导让营里安排小邱正常休假,回家好好处对象。

为解决年终岁尾边防哨所人手紧张的困难,今年该大队先后派出10多名机关干部到基层代职。

执勤点上,记者看到哨兵金明的后腰上绑着一个电暖宝。他笑称,这是大队党委送的“防冻礼包”。

原来,刚入冬不久,大队长王占清到老虎哨所检查时,提出要替战士站一班岗。1个多小时后,王大队长感到刺骨的寒风打在身上,腰又疼又麻。他不由想到官兵长年如此,身体怎么受得了?

回去后,王占清立即与其他大队领导商量,决定为所有边防哨所购买御寒物品。随后,由电暖宝、毛皮垫护膝等组成的防冻“大礼包”迅速下发到基层官兵手中。据了解,为破解边防官兵就医难,吉林省军区以这个大队为试点,与地方卫生部门协商,将驻地市中心医院和各乡镇卫生所“为我所用”,让官兵就近就医。通化军分区后勤部领导介绍说,这些定点医院专门设立了军人窗口,官兵就诊只需出示军官证、士兵证,就可以免费挂号,还可免除床位费。

午饭后,记者一行准备离开时,哨所官兵合唱了一首歌为我们送行:“山洞是戍边人的家,上哨的士兵却换了多少次姓名,熟悉了的眼睛让风儿刮走了,刮不走的总是山洞的歌声……”

(本报长春12月30日电)

彩云之南

暖流涌到海拔2997米

刘洪杉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恒平

“给每名官兵新添置一床电热毯、为烘干房增加两台电暖散热器……”元旦将至,成空雷达某旅政治部主任戚滨来到滇东南海拔2997米的一座雷达站,为官兵们送来一批新年礼物。

去年12月中旬,云南各地普降十年一遇的大雪,该旅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的所属雷达站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有的还遭遇封山封路。该旅党委感到,气候恶劣,基层官兵遇到的难事会增多,尤其元旦临近,不能让官兵在挨冻受冷中过节。他们筹措资金购置了电暖器、毛皮护膝等防寒用品,冰雪稍一融化,常委们便分头奔赴高山哨所。

 “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就是信息闭塞、文化生活有点单调。”在山上坚守了10多年的上士欧三建跟戚主任“掏心窝子”说。

“虽然联上了政工网,但地远山高,网络时断时续,用起来不是很顺畅。”指导员胡宝府道出了原由。

“这次给你们带了两个大容量移动硬盘,让宣传科把最新的军事游戏、电影和电子书都拷了进去。”戚主任说完后,又询问官兵当前还存在哪些困难,有哪些是需要旅党委解决的,并一一给予答复。

(本报昆明12月30日电)

雪域高原

团长铲雪开路上寒哨

本报特约记者 晏 良

假如不是冒险上高原,4387哨所对于记者,仍将陌生。

新年来临之前,记者随驻藏某边防团团长唐富成爬冰卧雪至此,扫除了一块新闻盲区。

该哨无名,海拔高度代之。从地图上看,哨点淹没在一片酱紫色中,其遥远和艰险超乎想像。给我们开路的是辆功勋卓著的推土机,该团领导多次用它推雪上山,把温暖送达雪海云天。唐团长此次上山,除带队巡修设备外,还有一点“私心”。

原来,秋天时唐团长上哨蹲点,他离开时向全哨官兵承诺:明年再来看望大家。这次唐团长主动要求带队到4387哨所,提前兑现了诺言。

推土机铲雪破冰慢慢向哨所靠近。由于山高路险,推土机最后也上不去了,唐团长便和大家一起挥锹铲雪,一点一点挪动。路的上头,哨所官兵也铲雪接应。

两段临时通道交汇,爱在简易天路相融。唐团长与战士们逐一相拥,他边说边将一盒特效药递到上士哨长舒贤平手上,并转达医嘱。下士刘健患过雪盲,伤到眼睛,唐团长给他带来了一副墨镜。

不见上等兵王桃前来,唐团长径直走向值班室。“小王,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王桃万万想不到,自己上次与团长一起站岗时不经意表露了考军校的想法,领导竟会记挂在心,专门带来复习资料……

 晚风过境,兵约黄昏。别具风味的晚宴,在云天寒哨热闹开席——唐团长考虑到气温低,哨兵们又大多来自川渝地区,特地带来了一大袋麻辣火锅底料。

晚饭后,重庆大足籍上等兵陈彪值第一班岗,他走出饭堂,先遥望山外故乡,再凝视哨所上的红旗。记者问陈彪如何看待国与家的关系?酷爱文学的他略加思考,用诗意的语言作答:“家”字前面冠以“国”,表明家在国的庇护之下——有国才有家。在他看来,默默坚守的哨所就是家,天天保卫的边关便是国,忠诚就是要把哨所建好、把边关守牢!

那一刻,记者的眼睛湿润了,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向站立在雪山之巅的共和国哨兵敬礼!

(本报拉萨12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