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如果透过“故事”的镜头来看待人生,那么不可否认,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精彩美好的故事,以便在回首一生之时能有一份欣慰、隽永的回忆。
每个人的故事千差万别。有些人的故事温馨感人,或者熠熠生辉,听之给人启发,使人意犹未尽;而有些人的故事则乏善可陈,情节好似一潭死水,平静得连一点涟漪都泛不起来。
好故事从何而来呢?它不是捏造出来的,人生故事根植于个人的见闻、经历以及感悟,真实地映射了个人的阅历广度和思想深度。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读书可积淀智慧、增长见识。通过阅读,可以使人身临其境地体验人生的更多可能,从而拓展视野的广度和生命的宽度。同时,读书是一个自助式精神诊疗的过程,藉此与智者交流、与内在对话,可在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感应和互通之间使生命得以启迪、成长,从而引领人生的航向,滋养人生故事的灵性。
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丰富的生活经历必不可少。著名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大意是一些年老的村民终生未出远门,他们在回首一生时,引以为傲的竟是年轻时的力气和饭量。由此可见,即使年岁再长,如果足迹不远,人生故事的情节也难免空洞平淡。正如酿酒一样,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时间作为“酵母”,才可以酿出醇厚的“好故事”。
仅有读书和行路也是不够的,还需藉此来触动心灵,引发对生活的感悟。著名长篇小说《钟鼓楼》中的薛纪跃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入伍几年,他只感受到部队生活的单调、枯燥,因而“几年的兵团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荒芜,使他本来就不丰腴的灵魂变得更加贫瘠。”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感慨深思,如若不留心、不走心,即便军队“大熔炉”的火再旺,也练不出钢来。一个人只有用心观察、用心生活、用心感悟,时间才不会白白流过,人才能活出价值、活出深度。
人生即故事,书写故事的笔握在现实角色的手里。当前,改革强军的号角催征正急,青年官兵应当不负青春韶华,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无惧困难和挑战,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由此,在这充满色彩和梦幻的军旅篇章里,用广博的见识和深厚的感悟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军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