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碾庄圩战斗:奠定淮海战役全面胜利的铺底之战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宋海峰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2-02 20:22:04

在茫茫江淮平原,碾庄圩原本是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镇。70多年前,因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全歼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发生于此而被载入史册。

于历史深处探寻,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指导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和中原野战军(以下简称“中野”)共同实施的战略性决战。

冬阳下,肃立在粟裕大将骨灰撒放处纪念墓前,脑海里想起了陈毅元帅对粟裕大将的赞语:“刚创造了一个空前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纪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一个空前。”

1948年9月24日,在济南战役结束当天,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又把一份求战的电报发给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建议乘胜发动淮海战役。第二天,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即复电同意,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948年11月6日傍晚,遵照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电令,华野向徐州东侧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全线出击,淮海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从战役发展趋势来看,黄百韬兵团是徐州以东地区实力最强的兵团。如果解放军第一仗就消灭了黄百韬兵团,等于砍掉了徐州国民党军的右臂,实现了大量歼敌的目标,在兵力对比也会发生迅速的变化。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11月7日清晨,黄百韬兵团撤离新安镇,向徐州收缩。粟裕得到情报后,立即作了调整,号召全军:“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饿,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河流所阻,敌人跑到哪里,坚决追到哪里!全歼黄兵团,活捉黄百韬!”

大地昏暗,道路崎岖。解放军数十万将士人不歇脚、马不停蹄,逢山过山、遇水架桥,不怕飞机轰炸、不与小股敌人纠缠,以一天120里的急行军速度,如猛兽追赶群羊一般勇往直前,将黄百韬兵团结结实实地包围在了离徐州不到50公里的碾庄一带。

碾庄村6号,原是山西人所开的一家烧酒厂。当年,黄百韬兵团从南门进驻碾庄圩后,就将这栋青砖小瓦的老房子选作困兽犹斗的指挥部,指挥国民党军负隅顽抗。据纪念馆的讲解员介绍,11月11日,正在这里开会研究是向西突围还是就地抵抗的黄百韬接到了蒋介石“着该兵团就地抵抗”的命令,下令在碾庄圩固守待援。同一天,蒋介石令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徐州东援。

歼灭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仗,此战获胜的关键,在于能否阻止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

走在徐东阻击战阵地遗址,我想起了华野七纵司令员成钧的战斗动员令:“作风好的部队,摆在平地,平地就是一座山;作风不好的部队,摆在高山,高山也只是一片平地。”成钧利用阻击阵地丘陵、村落连绵不断的特点布置了三道纵深阵地。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攻到哪里,哪里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

在我军阻援集团的阻击之下,邱清泉、李弥兵团东进速度极为迟缓,虽付出了伤亡万余人、坦克30多辆、炮弹12万余发的重大代价,仍被解放军铜墙铁壁般的阻援部队阻挡在距离碾庄圩50华里的大许家一线,平均每天前进不到2华里,其先头部队距离碾庄仅40多华里,但是咫尺天涯,碾庄可望而不可及。

时间可以抚平战争的废墟,却难以抹去战火烧红的记忆。若干年后,粟裕和他的妻子楚青谈起淮海战役,他说他一生紧张过两次,第一次就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开始都对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估计不足啊……只有豁出命来打……”

炮声轰鸣,火光冲天,厮杀声震耳欲聋,碾庄圩战斗打响了。纪念馆陈列的文献记载,华东野战军预计三至五天可解决黄百韬兵团。但是,由于我军在运动中仓促转入攻击,未及查明李弥兵团在碾庄圩地区构筑工事的情况,加上该地区村落多水塘、水沟,利于防守,一块阵地经常被反复争夺……

11月14日晚,在担任主攻6个纵队指挥员会议上,粟裕一针见血:“在江淮平原作战,由运动战转入攻坚战的时候,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加强对壕作业,隐藏接近敌人,将堑壕挖到敌人跟前再发起攻击,逐点争夺,逐个歼灭。”从15日凌晨开始,碾庄圩周围的枪炮声突然安静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我军战士晚上奋力挖掘战壕的声音。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原上的开阔地就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壕沟。敌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开始一寸寸、一尺尺地被攻破,彻底崩溃是注定无疑的了。11月19日上午10时整,粟裕在周家寨华野司令部下达了总攻碾庄圩令。瞬间,战场上炮声隆隆,碾庄及周围火光闪闪、浓烟滚滚,大地在抖动。

冲锋号响了。担任突击任务的战士们一马当先,跃出工事,冲向敌人的防线,枪声、刺刀的撞击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19日晚10点钟,我军突破敌第一道防线后,战士们喊着“突破第二道防线,活捉黄百韬”的口号,向敌人猛扑过去。

上下同欲、生死相依,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敌人?我军发挥夜战、近战的特长,逐村逐堡攻击,到处响着战士们雄壮震天的喊杀声。

碾庄镇倪庄村,当年的芦苇塘如今已经变成农田,田边的村路上立着一块碑,上面刻着一行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击中黄百韬遗址。当黄百韬逃到这里时,密集的子弹如飞蝗般地射来,解放军“活捉黄百韬”的喊杀之声由远及近,声音震天动地,黄百韬在彻底绝望中举枪自戕。从11月6日到22日,战斗持续17天,解放了徐州以东广大地区,为淮海战役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胜利来之不易。华野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战斗中,部队打得极为艰苦。各纵队战后的总结和指挥员的回忆录中,也一致认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是极为艰苦和空前残酷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淮海战役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经过碾庄圩之战,人民军队顺利地吃下了第一口“夹生饭”。由此,国民党军徐州集团不仅丧失了一个主力机动兵团,而且在态势上“断掉一臂”。战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哀叹,黄百韬兵团的覆没,就已决定了这场战役的命运。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的战后评论:“全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一次铺底之战、关键之战。由此,切断了徐蚌线、孤立了徐州,我军牢牢掌握了淮海战役的主动权。”

歼灭黄百韬兵团,人民军队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决定性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的全面崩溃,为整个淮海战役的全局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由作者提供。宋海峰 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