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曾说:“有了准确的地图,指挥员就有了眼睛;没有地图,作战行动就没有了方向。”在信息化战争中,地图的保障模式和功能发生了全新变化,已真正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地图是战场地理信息的载体,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曾被形象地比喻为“指挥人员的千里眼”“协同作战的共同语言”“行军的无声向导”。“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古今能征善战的军事家,无不把地图看作军队战斗行动的重要工具。1943年11月,美军准备在日占太平洋小岛塔腊瓦登陆,由于当时只有100多年前绘制的陈旧水域图可供使用,珊瑚岛周围水文情况的巨大变化,令美军登陆艇不能靠岸,远距离涉水登陆的海军陆战队士兵不得不毫无遮拦地面对日军炮火,一张旧地图致使美军付出了3000名人员伤亡的代价。
兵马未动,地图先行。与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实态化保障相比,测绘导航对现代作战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化保障,而且总是先行一步。如果平时不重视地图的测绘与更新,打起仗来就如同盲人赶路。早在红军时期,红三军军长贺龙就要求部队特别注意收集地图,强调“找到1份地图,比缴获10挺机枪还重要”。当年日本为了准备侵华战争,非常重视地图的收集和测绘。早在1874年,日本陆军就出版了《清国渤海地方图》。日本“汉学家”岛弘毅和冈村宁次等人曾专程到中国搜集、盗窃军事情报,测绘军用地图和兵要地志。“九一八”事变的诱因之一,即所谓的“中村事件”,也是中村在中国大兴安岭一带进行地图测绘和兵要地志调查时产生的结果。
现代信息化战争,战场环境陆海空天及网电核一体,作战行动诸军兵种协同,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联合作战指挥对地图及其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图的种类和样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从传统的纸质地图,进一步发展为数字地图、GIS、虚拟地理环境、赛博地图和各种位置服务系统,并且以现代地图为主,融合其他要素生成地理空间情报。地图也要求由被动保障向主动服务转变,进而实现与军事信息系统、武器系统的一体化融合。如果仅仅停留在提供地形和数据的水平,地图保障将远远不能适应智能化、精准化、多样化、个性化等作战需求。
只有测得准,才能瞄得准、打得准。随着以航天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军用时频系统、战场无人机测绘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化手段投入应用,军事测绘导航在实时、动态、精确三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强军兴军时不我待,测绘导航必须先行。广大测绘导航官兵应未雨绸缪、不辱使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打赢明天的战争经天纬地、潜心砺剑。
——摘自作者在国防大学学习时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