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战斗力标准提供军人心理援助,怎么做?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晓艳责任编辑:菅琳
2016-10-11 03:01

论战斗力标准的军人心理援助

■张晓艳

按战斗力标准提供军人心理援助,以提升人的心理素质为起点,从维护心理健康、锻造战斗精神等入手,实现提升战斗力的目的。

守住军人心理健康底线工程是确保战斗力生成的基础。落实战斗力标准的心理援助,应在探索人的因素促进战斗力生成的基础上,既注重个体健康,更要维护团体健康,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工程。良好的个体健康是团体健康的前提,就个体而言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力,不仅能胜任本职岗位,还能保证彼此间的团结协作。一支部队战斗力形成中,每个人都如一个链结,每个结都安全稳固才会形成坚不可摧的团体链条,一个链结状态不佳,必定要由其它部分来承担力量,即使整个链条能承重也会影响效率。如果几个链结都不结实,链条就有断掉的危险,团体健康会大打折扣,军人的战斗力就会大受影响。同时,良好的团体健康是长久激发个体健康的重要内部环境,它就像一台良性运转的循环系统,既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是军队士气和凝聚力的源泉之一。而个体与团体相互良性互动、循环往复,才能将部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军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条件。

把握军人心理健康主线工程是促进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军队心理健康主线工程,就是要从个体和团体心理健康角度保障军人整体战斗力的生成,通过全维高效的心理援助,促进部队生成高昂战斗士气,形成整体威力。把握军人心理健康主线是激发军人士气的需要。传统概念中的激励士气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而在部队实践中,心理工作与思想工作本质上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从促进军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二者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针对军人的问题进行分析疏导,提出建议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其身心健康、适应军营、成才发展。从工作方法上看,心理工作与思想工作相互渗透,都是帮助人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心理援助与思想工作有机融合是提升军人士气的有效途径。有些心理问题起源于思想问题,即一个人有思想问题,不仅会影响思想观点,也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样,心理问题也可能导致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可能伴随某种思想问题,而某种思想问题也可能伴随某种心理问题,即有时表现为以心理问题为主,有时却以思想问题为主。心理工作与思想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是相互促进的,而且也具有整合的条件。心理工作融入思想工作能提升思想工作的人文品位,推进思想工作方法革新,有助于用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武器凝聚军心士气,发挥思想工作的最大效能。思想工作与心理工作是内在统一的,是在认知领域交叉融合的,通过心理援助实现心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可全面提升军人的精神和心理力量,迸发出高昂的士气。

做好军人心理健康前线工程是加快战斗力生成的重点。未来信息化战争,不仅是各军兵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更是军事武力打击与政治工作作战同步展开、复合进行的一体化战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承受力与心理准备的程度成正比,对同等程度的刺激,心理准备程度越高,其心理承受力越强,感受的心理压力越小。为此,要做好军人心理健康前线工程。要注重战时和平时及时有效心理危机干预,即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官兵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使其尽快摆脱心理困境,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同时要搞好环境建设,增强官兵归属感和建立健全军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坚持把心理援助融入军人学习、工作、生活和训练。官兵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战斗精神培育一样,既需要集中的教育训练,又要靠日常的点滴养成。着眼信息化战争的特殊要求,引导和训练军人从点滴做起,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综合心理素质。结合技术战术基础训练、战备学习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开展针对性训练。如战场认知力训练使官兵遇险不惊,战时意志力训练使官兵遇强不惧,战时辨别力训练使官兵遇惑不乱等,培养军人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心理适应系统,确保在战时和完成重大任务中保持顽强的意志品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