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从工匠口中领悟到治理天下的良方 有何深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郭岚责任编辑:李晨
2017-05-23 03:00

扶正祛邪正当时

——鲜明对待正与邪

●以自身的硬气扶正气,理直气壮地坚持原则,压制邪气,以激浊扬清的实际作为彰显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邪不压正”。为什么这么说?怎样鲜明对待正和邪?这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重大问题。人生的意义在于明正理走正道,是在正确处理正和邪的矛盾中凸显出来的。可以说,能否鲜明处理正和邪的关系,既有能力问题,更有觉悟问题,对共产党员来说,还有一个忠诚度的问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的那样,面对正和邪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关于正和邪,《贾子道术》有云:“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自幼喜好弓箭,自认为能识得天下良弓。贞观初年,他获得十几把好弓,便邀请制作弓箭的工匠欣赏,然而工匠却说不好,认为:“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言虽简,却阐释了正和邪之间的深刻寓意,唐太宗借此领悟到了治理天下的良方。千百年来,正和邪形如水火,势不两立,但凡明正理走正道扬正气者必名扬千古,但凡动邪念走邪道传邪说者必遗臭万年。然而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得到。从现实看,不信马列信歪理邪说者有之,不讲忠诚口是心非者有之,不想群众背离宗旨者有之,不守规矩违法乱纪者有之。如果任由邪气上涨,正气得不到弘扬,势必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面对正和邪,我们必须拿出鲜明态度,做到头脑清醒、行有准星。

心不为邪欲所动。唐代韩愈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把正心作为人生“首堂课”“必修课”,慎而又慎对待。时刻清楚自己该把心思放在哪里,多思党的事业,少思个人进退;多思工作大局,少思个人利益;多思群众疾苦,少思个人享受……如此,就不会在意鞍马劳顿,不会顾虑得失多寡,就会责在肩上,事在手上。古语云:“受命之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共产党人就是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作决策、提建议、办事情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党的事业、有利于人民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把准正邪界线,常弃非分之想,不慕浮华,不忘初心,不移本色。

行不为邪路所导。“政者,正也。”这是孔子的从政之言,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必须严格恪守的底线。古语云,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公道正派出清风正气。共产党人只有公心为政、公正用权、公道处事、公平待人,才能战胜邪气歪风,反之便会形成作风雾霾,恶化政治生态。“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共产党人树正气就得做到公私分明,在作风问题上锱铢必较,始终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事所扰。还要讲求清正廉洁,公仪休“嗜鱼不受鱼”、子罕“以不贪为宝”、杨震“四知以拒金”、包拯“不持一砚归”等佳话流传至今,也告诉我们应以“见不善如探汤”的谨慎态度对待廉洁问题,严守底线,远离红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身不为邪气所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获得身份的那一刻起,共产党人正身树形、以上率下便成了终身责任。扶正祛邪,就要树好勤学善思形象,时刻保持一种孜孜不倦的态度求学求知,以学明智、以学正身、以学祛邪,学习党的理论,提高党性觉悟,涵养个人情操,感召身边同志,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就要树好干事创业形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敬业奉献的生动写照,鲁迅先生更是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劳动人民称赞为“中国的脊梁”。共产党人必须将干事创业作为根本职责,既努力多干事,又积极干成事,在为民务实干事中当标兵、作表率。就要树好克己奉公形象,“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共产党人一言一行都被群众看在眼里,如果行不正、品不端,必受诟病。所以不但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节严起,还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自身的硬气扶正气,理直气壮地坚持原则,压制邪气,以激浊扬清的实际作为彰显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作者单位:西藏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