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凝诗魂
■邓一非
诗者,抒情言志之具也。在抗日战争烽火岁月里,担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写下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之际,在血战沙场为国效忠之时,诗行间所迸发的情感、坦露的心志,充盈爱国情、报国志、民族魂,带给人们砥砺奋进的力量。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1937年9月,朱德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他指挥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点燃华北抗战的燎原之火,多次粉碎日军的围攻“扫荡”,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9年3月,他写的这首《太行春感》情感深沉、意志坚定、气势如虹,描写了当时艰难严峻的抗战形势,热情讴歌了广大根据地军民赤胆忠心、浴血奋战、威震敌胆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苦斗献吾身”的英雄情怀,有力地表达了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1939年,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我敌后根据地。太行山的冬天,寒风凛冽,白雪飘飞,英勇不屈的八路军身着单衣,吃着黑豆煮野菜,却斗志昂扬鏖战在敌后战场。朱德同志的这首《寄语蜀中父老》朴素无华、不事雕琢,却字字铿锵、豪气壮怀,生动描绘了一幅顶风冒雪、跃马挥师、转战太行、驱敌荡寇的征战图。
1939年冬,朱德同志在太行山前线迎来他的53岁生日。当时,身处前线的作家杨朔赠诗《寿朱德将军》:“立马太行旗飐红,雪云漠漠飒天风。将军自有臂如铁,力挽狂澜万古雄。”朱德同志以一首《赠友人》和诗答谢:“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诗中,他把敌后抗日的胜利归功于千百万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和人民群众,将抗日军民比作威武雄壮的猛士,坚信这筑成了挥戈退日、光复河山的铜墙铁壁。诗的用典精当自然,气韵高亢宏壮,令人无比振奋。
1940年5月,朱德同志受命从太行山返回延安,中途去洛阳同国民党军会谈团结抗战问题。经河南省济源县(今济源市)刘坪时,他极目远眺,苍山如海,黄河如练,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咏成这首《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不久即果断地指挥了陈道口等战役,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捷报传到延安,朱德同志喜不自禁,欣然吟成这首《我为陈毅同志而作》。
1942年6月,得知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太行山指挥反“扫荡”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朱德同志不胜悲恸,写下慷慨悲壮的《悼左权同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2年7月,朱德同志在延安《新中华报》上发表诗作《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从以下摘录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对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深切悼念和崇敬之情:“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捍国不惜身,伟哉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
从“迷漫烽火黄河岸,父老齐声话御仇”的共赴国难,到“报国仇同志亦同,精诚团结伏强戎”的同仇敌忾;从“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炽热情怀,到“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的使命担当,朱德的抗战诗词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贯穿着忠贞爱国、矢志报国、赤胆卫国的精魂,展现了中华民族脊梁的凛然风骨和宽阔胸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德同志的抗战诗词,是裹着烽火硝烟的战斗诗篇,是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壮歌,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诗性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动写照。在烽烟散尽的今天,山河虽无战事,但我们不能沉醉于和平。只有把伟大抗战精神化为奋进动力,方能不负先辈热血,不负时代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