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统筹下,该校卫勤教研室对参训学兵的专业技能培训做出安排,即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包括战场救护技术、护理技术和防疫三大类二十项基本技能。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还安排了高原病防治、常见热带病防治、中医理疗、康复医学等四项“拓展技能”。
“能打仗,能救人,是‘战斗卫生员’养成的根本。”学校卫勤训练基地副主任、全军卫勤专家郑然说。
理论教学直指战场——中医课堂,来自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员正在就“穴位功能”进行讲解,复苏、活血化瘀、急救,从“武侠”讲到“战地救护”,年轻的学兵兴致勃勃;环境卫生学,来自预防医学系的教员围绕“营区卫生”和“坑道卫生”,如何选址、如何消毒,紧密结合实践与学兵们积极互动。
学兵练习头部包扎技术。
实践教学直指战场——卫勤基地的草坪上,21岁的刘鹏与同学们一起,在临床教员的指导下,互相练习头部包扎技术。头部包扎包括“风帽式”和“帽式”两类,都适用于头顶2—3厘米伤口。先用敷料盖住伤口,然后用三角巾包扎。其中,“风帽式”要包住下巴,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旁边山坡上,数十名学兵正结合战术动作,练习不同类型的四肢骨折处理:用便携式的卷式夹板固定包扎、先处理开放性伤口再行卷式夹板固定包扎、用传统木板固定包扎;根据具体伤情和战场形势,学兵们或低姿匍匐接近伤员,或侧身移动接近伤员;完成初步处理,或背驮式搬运伤员、或低姿侧身搬运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