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舒刚明,副主任医师,1981年-1986年就读于第一军医大学,1986年毕业后分配于304医院内科,1992年-2011年在304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11年5月担任神经内科代主任,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干部二科主任。擅长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及一、二级预防,尤其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治疗及减低远期复发率方面具有丰富独特治疗经验,在神经系统感染及格林巴利治疗上经验丰富,治愈率高。在核心期刊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
“实在不好意思,请稍等一下,我接个患者的电话。”干部二科舒刚明主任一边拿起手机一边抱歉地说道,这是第三次发生因手机铃响而暂时中断采访的情况了。虽然记者与舒主任反复协商了时间,但还是很明显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科主任,他太忙了。
采访中,他办公室门口还挤着好些前来看病的人,“请您们稍等,我这边需要几分钟时间,结束后马上过来。”舒主任对这些患者说,从他惭愧的神情中,记者看到了一位基层科主任对患者的真诚,对工作的尽职。
“医者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坚持这个标准,你的工作才有价值”。谈到为兵服务,舒刚明将它作为一件平常之事来看待:“作为军医,既要有过硬的本领,丰富的经验去治好官兵的疾病,也要有服务水平,用真心真情去服务官兵。”眼前的他,专注又敏锐,睿智又儒雅,独有的人格魅力在一问一答中呈现于记者的心中,一位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形象渐渐清晰……
尽职尽责,他是患者口中精医尚德的“好大夫”
把官兵当成亲人一样去服务和奉献,做一个合格的“白衣天使”,是舒刚明始终的追求。作为诊治神经系统、精神类疾病的专家,舒主任对患者倾注了更多的爱和关怀,这种爱发于内心,见于点滴。
在该院,多学科专家联合抢救实习护士杨洋的故事一直广为传颂。那次抢救,第一个发现杨洋身体异常,第一个做出准确判断,第一个通知抢救的,正是舒刚明主任。“大年初五我在查房时接到了肾内科护士长的电话,说有个实习护士胳膊不听使唤,到现场时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牙关紧闭、瞳孔散大深度昏迷状态等症状”,舒刚明说。
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他判断很可能是急性大面积脑出血,且病情凶险。“时间紧迫,立即实施抢救!”舒主任当机立断,立刻通知麻醉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到CT室等候会诊,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随后心电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气管插管、移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各项抢救措施迅速展开,在CT检查确认病情后,杨洋从急诊直接上了手术室……“当时她已快没有呼吸,若再晚半个小时,手术即便成功,她也可能成为植物人,但我们多专家密切配合,争分夺秒,硬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她的生命,并使其成功苏醒。”舒刚明告诉记者。
面对患者,无论疾病轻重,舒刚明的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拒绝”二字,无论遇到何种类型的患者与家属,他都能耐心、热心和细心去对待、等待他的患者,科室的门诊量和住院率在全院常年名列前茅。
“对职业真正的热爱,不仅仅是时间的消耗,更是责任的体现。” 舒刚明告诉记者,因门诊量巨大,他周末也经常出诊,为了不让患者在诊室门口等候,他总是提前半个多小时开诊,患者对他有着深深的信任,即使不出诊的时侯,找他看病的病人也是络绎不绝。干部二科老年病人多、病情复杂,多为合并症,为了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舒刚明更是多操着一份心:病人出汗了,会不会是低血糖了?病人腹胀了,是不是大便干燥?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老年病人听力差,记忆力差,做各项检查治疗时,常需多次叮咛,反复叮嘱,而他也从不厌烦。急重症的患者入院时,他甚至会陪同去做核磁检查。病人们的每一件事他都会记住心头。在病人们的心中,他就如同冬日里的一杯温水,渗入每个患者的心田。
“用心对待每一个病人,真诚对待每一个生命,每一声亲切的问候,每一次精心的治疗,每一个微笑,无不饱含深意。”采访中,舒主任还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病人,原本身强体壮,可突如其来的脑梗塞却使其突然失语,偏瘫,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极度不配合治疗,甚至不信任医护人员,每日给他输液送药都会大发雷霆,对家属更是横眉冷对,不理不睬,任何人的劝慰都会激起病人更大的火气。舒刚明得知后,每日一有时间便去病人的床旁耐心疏导病人,将脑梗塞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一一讲给病人,甚至将每种药的药理作用、用途也不厌其烦的给患者解释清楚。对患者取得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赞赏。有时,甚至讲笑话给患者听,让患者开心。
慢慢的病人的敌意消除了,心情也缓和了不少,甚至对他产生了依恋,见不到舒刚明便心里不踏实。感激万分的家属也将一面面火红的锦旗送到了他的手中,“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树信誉”,简单的一句话,胜过万语千言。
团结奋进,他是同事眼中严谨可敬的“好领导”
一花香不如百花香,一人好不如集体好。这是舒刚明对科室和人才建设一直坚持的理念,对待身边的同事,他关怀备至,想之所想,急之所急。不止是病人们眼中的好医生,也是同事们眼中的好领导。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以科为家,对待同事如同对待家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立好科室的榜样标杆,影响着全科医护人员:同事生病了,舒刚明会急在心上,忙前忙后;科里的同事有矛盾了,他也会耐心劝解;谁家有困难了,他会主动靠前,做好关心帮助,什么时候该申报课题了,什么时候该写文章了,谁什么时候该进行职称考试了,这些应当本人记得的事情经常是舒刚明提醒着大家去做。“医患和谐、医护和谐、官兵和谐的工作环境,不仅能让同事们能有愉快的心情工作,也提升了工作热情和效率,降低了纠纷矛盾。”在舒刚明的这一主张下,科室的凝聚力逐渐增强,团结向上的氛围日益浓厚,收到锦旗数面、表扬信数封,病人的满意度也一度达到了100%。
“业余时间,是充电的最佳机会。”为了提高科室医生的技术水平,舒刚明特意请来协和医院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杨荫昌教授,每周为科室进行连续120分钟的授课,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老教授的治病经验,让全科医生受益匪浅。除此之外,科室还每周都组织人员讲课,让大家将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与同事分享,在自学互学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在科室医生的培养和教学方面,舒刚明一直以细致著称,开始的时候他都是手把手的教,细致入微到怎样穿手术衣,怎样戴手套,怎样铺无菌单,他都要一一示范,做好讲解。舒刚明说:“细节掌握得好不好,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场手术的成败,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对于病人的生命健康来说很重要。”为了给年轻的医生的锻炼机会,舒刚明主动让他们参与手术,认真、耐心的讲解手术的要点和技巧,甘为人梯,无怨无悔。大家都觉得:“只要主任在身边,有感觉有了坚强的后盾,心里面就充满了自信,操作起来就很踏实。”
生活中的舒刚明和蔼可亲,但在工作上却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疏忽。“有时他批评起人来丝毫不留情面,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去恨他,反而合作精神更强,因为每个人心里都知道,他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优秀”,一名科室人员这样说。记者开玩笑地问起舒主任,为什么批评人那么严厉、不留情面?他笑着回答,其实批评他们我也心疼,我也不舍得,但是工作上做错了事就要受到批评,否则怎么进步?
和谐与团结催开奋进之花。现在的干部二科在舒刚明的带领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业绩。近年来,科室的每项医疗指标都以两位数高速增长。
风雨同济,他是妻子心中患难与共的“好丈夫”
“刚明,放心工作,我能照顾好自己。”这是舒刚明妻子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干部二科的学科带头人,舒刚明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医疗、科研和教学之中,白天查房手术,晚上搞科研、写文章,多年如一日,每次出差回来,不直接回家,先到病房问问情况,看看病人,才会安心。有时候科里遇到紧急病人抢救,好几天都不能回家,这些都离不开妻子的默默支持和无限体谅。
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更多的牺牲,几年前,舒刚明的妻子患病,需要长期有人照顾,一面是相伴多年的妻子卧病,一面是患者的生命健康,都让他日夜牵挂,妻子明白他的难处,反过来安慰他:“刚明,不用担心我,咱们住在医院,看病治疗都方便,患者千里迢迢来院治病,你要付出更多精力去关心他们。”妻子的话语让舒刚明倍受感动,他们心意相通,“医者大爱”是二人共同的愿望所向。
“既然选择做了军医,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既然是一名丈夫,就当有所责任和担当。”谈到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舒刚明这样说,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宁可自己付出更多,也不耽误患者治疗,但对于妻子,他的关爱也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少,他就像一个时刻与时间赛跑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绝不浪费在工作和照顾妻子以外的事情上。每天,他提前1个半小时起床照顾妻子起居,忙到再晚也要带着妻子出去走走,再搀扶着回家,家住的楼房没有电梯,有时妻子身体不舒服,他便毫不犹豫地背着妻子上下楼……
在妻子眼中,他是一名好大夫,更是一名好丈夫,妻子经常说:“我很想帮他分担一些,但他不肯,为了照顾我的身体,家里大小事情都是他在操心。”即便这样,舒刚明还是对自己因工作不能经常陪伴妻子身边而觉得有歉疚,“我的军功章有妻子的一半,不仅是因为她几十年来对家的辛苦付出,更是因为她对我的事业和理想一如以往的支持,没有她,我撑不下来。”说到这里,舒刚明眼眶有些湿润。
短暂采访结束后,舒刚明又立即投入了对患者的治疗中,离开时记者环顾了一下舒主任的办公室,不大的办公桌上高高地叠放着患者治疗的各种记录,书柜旁,一架简易的小床,陪伴了无数个加班的深夜,台历上“精医尚德”四个字赫然在目,体现了一位基层科室主任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