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新大姐似乎从景明妹妹的话里得到了启发,她说,“我咋忘了这茬呢?不错,姐正需要帮手,等着,我向上级请示请示!”
过了几天,大姐通知她去上班,就这样,二姐范景明于1937年10月也成了吃公家饭的一区妇救会成员。
1938年春,三分区冲锋剧社社长霍嘉霖骑着马,亲自来阜平招演员,范景明和她14岁的弟弟范景波同时报名应试,结果,范景明被录取了,景波弟弟第二年被录取,从此,姐弟俩成了八路军的文艺战士。
景阳妹妹参军的大致经过:
1939年夏,阜平连降大雨,大部山坡地被洪水冲毁了,千人以上溺死于洪患。加上日军连年进攻,人民缺衣少食,苦不堪言。整个阜平地区,凡是能吃的树皮、树叶都吃光了。回乡探亲的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见此惨状,皆为家庭生活的困苦而揪心。
范家原是富庶人家,后来渐渐衰落了,成了破落地主。原因是人口太多。老祖母生下13个儿女,活下来的有5男4女。景新9岁那年爷爷去世了。奶奶是个要强的长辈。爷爷死后,奶奶不让这个家散伙,将5个儿子仍旧拢在一起生活。尽管4个女儿先后出嫁了,剩下的5个儿子娶妻生子,全家很快增至30多人。这么多人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开销太大,日子越来越难过。父亲范成儿排行老大,自然成了这个30多口之家的头号顶梁柱。欠下一屁股债,父亲便成了债主。一到大年三十,父亲便卷着行李到村外山洞里躲债。也许因为家庭经济的困苦,全家人对抗日救国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父亲是村动委会第一任主任,二叔范茂如是传递信息的基层交通站站长。五叔范颖高是中共地下党员。因为这样的政治背景,范家这个大家庭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家庭。
父亲和二叔除了组织村里的生产自救,他们还将40多个青年亲自送往部队,为八路军补充了新的血液,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了不起的功劳。
母亲是小脚,走起路来左扭右扭不方便。但她也是抗战积极分子,天天纳军鞋、做慰问袋,还到各家各户布置任务、检查质量。
由于全村人的努力,范家公村成了支援抗战的模范村。王平县长在没跟范景新恋爱前,曾和县动委会其他领导多次来村里开现场会,表扬先进、鼓舞士气,把这个普普通通的山村搞得生机勃勃。
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于子女的成长和对革命道路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当两个姐姐回家之后,尚在一个锅里摸勺子的叔伯妹妹范景阳便央求道:“我也要当八路军,带我出去吧!”
父亲和叔叔们乘机下达了“任务”:“把景阳妹妹带出去!”